今年以来,港股IPO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成为全球资本瞩目的焦点。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年内已有87家企业成功在港上市,首发募资额高达2469.28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243.28%,这一亮眼数据彰显出港股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在政策支持与资金面回暖的双重利好下,今年前10个月,港股市场凭借突出表现重回全球IPO募资额榜首。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A+H”上市模式规模化爆发,为市场注入了强大活力;新经济与硬科技企业集中登陆,提升了市场的科技含量与创新活力;国际长线资金的深度参与,增强了市场的稳定性与流动性;港交所上市制度的持续优化,则为更多优质企业提供了便利的上市通道。
科技企业无疑是今年港股IPO市场的一大亮点,成为新的增长极。Wind资讯数据显示,年内新股广泛覆盖半导体、新能源、AI、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例如,峰岹科技作为电机驱控芯片企业,剑桥科技专注于光模块,禾赛科技则在激光雷达领域崭露头角。这些企业的成功上市,不仅为港股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更充分彰显了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
国际长线资金对港股市场的参与度显著提升,基石投资者在IPO项目中发挥着“压舱石”的关键作用。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69家港股IPO企业共吸引468家基石投资者参与,合计投资金额达945.88亿港元,远超去年同期。宁德时代、紫金黄金国际、赛力斯、三一重工等明星项目更是吸引了超20家基石机构参与,这一现象充分显示出全球资本对中国新经济龙头的高度认可与青睐。
港股市场的流动性在今年得到了显著提升。港交所数据显示,2025年前9个月,港股日均成交额达4121.89亿港元,同比上升126%。同时,南向资金为港股市场注入了强大活力。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年内南向资金净买入额约1.3万亿港元,自开通以来净买入规模更是超过5万亿港元。国泰海通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师吴信坤认为,2025年南向资金净流入的背后,主要是公募、险资等机构力量的推动。一方面,港股互联网、新消费等优质稀缺性标的对主动型公募具有较大吸引力;另一方面,政策强化对分红的监管叠加低利率环境,促使险资持续配置港股红利资产。
港股市场在优质科技企业储备方面资源丰富,形成了强劲的上市后备梯队。截至11月11日,IPO申请状态为“处理中”的企业有296家,其中约半数为新经济行业,涵盖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这些企业的存在,为港股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A股行业龙头密集冲刺“A+H”上市,成为今年港股市场的一大特色。11月10日,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11月17日,另一家A股公司百利天恒也将在港股正式上市。2024年4月份,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2025年5月7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明确鼓励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依法依规境外上市。这一表态与证监会持续优化的境外上市备案制度、港交所“A+H”快速通道等政策形成合力,为A股公司赴港上市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截至2025年11月11日,“A+H”上市公司已达166家,年内新增16家,另有数十家A股公司正在筹备推进中。
在募资规模上,“A+H”模式贡献尤为突出。截至11月11日,港交所新股融资总额2469.28亿港元,其中“A+H”企业占比约48%。16家新晋“A+H”公司在港股合计募资超1000亿港元,成为市场核心引擎。华商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齐梦林表示,公司在H股上市有助于引入国际机构投资者,如中东主权基金、大型养老基金、全球对冲基金等,改善股东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同时,在港上市后,上市公司资产将直接面向更广阔的投资者群体,不仅能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提升市场流动性,还能更合理地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此外,企业跨境融资的流程将更顺畅、可预期,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能更高效地规划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