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至14日,2025年中金公司年度投资策略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乘势·谋新”为主题,数十位来自政府机构、业界、学界的重磅嘉宾及500多家上市公司高管齐聚一堂,通过第一天总量主题日的全体大会和后续两天十场主题分会,围绕市场关注的新供给、新科技、新消费、新金融、新智驾、新医药、新应用、新材料、新能源等主题开展深入交流,本次会议共吸引超4500人报名参会。
中金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管理委员会成员王曙光在欢迎致辞中表示,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正重塑全球竞争版图。国家各部委密集出台一揽子逆周期调节政策,市场预期得到显著改善,我国经济也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活力,以人工智能、创新药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叙事不断涌现,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走势积极向好。
王曙光指出,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加速迭代转换的关键阶段,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中国超大规模人口与市场孕育的规模效应,正转化为技术创新的独特竞争优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
围绕资本市场支持技术创新、助力经济转型的功能,王曙光表示,中金公司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充分发挥“投资+投行+研究”一体化协同优势,积极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转型升级。中金研究近年来相继推出了《碳中和经济学》《大国产业链》《AI经济学》等取得广泛社会影响的深度研究成果,2025年,中金研究全新推出《地缘经济论:变局与重构》。未来,中金公司将继续秉持专业精神,与全球客户和社会各界一道,共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研究部执行负责人、首席策略分析师缪延亮,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美国宏观首席经济学家刘政宁,国内策略首席分析师李求索,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师刘刚等发表主题演讲,展望2026年经济形势和市场策略。
彭文生:地缘经济与双循环
彭文生指出,在地缘经济新形势下,中国双循环格局呈现关键新动向。内循环方面,金融周期下行导致需求疲弱与供给改善并存,股市上涨主要源于风险溢价下降;外循环闭环新模式初露端倪,向新兴市场和带路国家出口资本品和中间品,并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出海投资形成对外资产正逐步替代传统的对美消费品出口与美债投资模式。
如何实现内外部循环相互促进?彭文生认为,两个关键点是创新发展和提振内需,以充分发挥中国的规模经济优势。DeepSeek的突破是市场重估中国创新能力的触发因素之一,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规模定律意味AI大模型研发现在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AI应用能否带来更广层面的规模报酬递增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彭文生提出,围绕创新发展,中国需要更加重视需求。提振消费需求不仅促进宏观平衡,也改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市场环境。财政扩张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尤其是以生育、养育、教育等民生问题为导向的财政支出,包括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
缪延亮:中美经贸关系新阶段意味着什么
缪延亮指出,中美经贸关系或进入新阶段,新阶段的特点是“脆弱的平衡”,中美拥有足够筹码在新阶段下保持磋商与协调,同时产业链重合度提升,竞争摩擦在所难免。缪延亮认为,新阶段下,中美实际相对力量发生变化,或成为进一步动摇美元霸权的关键因素。缪延亮判断,中美都需要实现经济再平衡,中国政策的重点在于扩大内需,打破低通胀螺旋。
张文朗:“增减”之间
张文朗首先回顾了2025年中国经济的表现。他指出,在美国加征关税的背景下,出口继续展现韧性,不过内需总体上较弱。这个现象反映的是金融周期调整,资源配置优化,供给能力增强,而投资和消费相对偏弱。
展望2026年,张文朗预计,供给端和需求端政策均可能呈现“增减”并行的态势。供给端在增加优质消费供给的同时,继续“反内卷”以减少低效产能。需求端政策或将适度加码,但结构方面可能“增减”结合,增加效率较高领域的支出比重,减少效率偏低领域的比重。2026年经济增长大致趋稳,通胀温和改善。鉴于中国潜在增速仍然较高,张文朗认为,如果需求端加速弥补需求缺口,增长和通胀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刘政宁:美国供需新变局
刘政宁指出,2025年美国经济出现显著分化。一方面,受关税和移民政策的影响,制造业、房地产等传统行业承压。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AI)浪潮带动下,科技行业资本开支热情高涨。
展望2026年,刘政宁表示,美国经济将面临两个挑战:其一,来自供给侧的关税上调与人口增速放缓压力。其二,来自需求侧的AI投资增速放缓风险。另外也要关注中低收入群体受工资与就业放缓影响,其消费进一步承压。政策层面,刘政宁预计,财政与货币或将出现边际放松,但整体刺激作用或有限。经济主要风险或来自“类滞胀”。
李求索:A股市场乘势笃行
展望2026年,李求索判断,A股“9.24”以来的震荡上行行情仍有望延续,但经历一定估值修复后,基本面重要性进一步上升,节奏上防范“波动”。中美关系步入新阶段,国际货币秩序重构逻辑进一步强化,AI革命进入应用关键期,我国创新产业迎来业绩兑现,李求索认为上述趋势将继续支持中国资产表现。
配置建议上,李求索建议关注三条主线:一是景气成长,AI技术领域经历3年高速发展,明年有望逐步进入产业应用兑现阶段,算力、光模块、云计算基础设施层面仍有机会,但可能更偏国产方向;应用端关注机器人、消费电子、智能驾驶和软件应用等。此外,创新药、储能、固态电池等方向也在步入景气周期。二是外需突围,出海仍然是当前较为确定性的增长机会,结合出海趋势和对美敞口,建议关注家电、工程机械、商用客车、电网设备和游戏,以及有色金属等全球定价资源品。三是周期反转,结合产能周期位置,建议关注供需问题临近改善拐点或政策支持领域,关注化工、养殖业、新能源等。
刘刚:“牛市”的下一步——跟随信用扩张的方向
回顾2025年全球市场的表现,刘刚指出,虽然线索繁杂,但一个隐藏主线是,信用扩张的方向表现更好,信用收缩的方向大幅落后和逆转。展望2026年,信用扩张的方向或将决定资产强弱和资金流向。刘刚判断,美国的信用周期可能逐渐修复、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走向“过热”;中国的信用周期整体震荡但存在结构景气。此外,日本有财政刺激预期但货币政策小幅紧缩;欧洲货币宽松结束且财政效果有待兑现。
对于港股市场,刘刚判断,对后市判断的关键在于:一是流动性环境是否破坏,二是稀缺资产能否扩散。对于前者,整体内外部环境依然宽松。对于后者,国内信用周期迎来拐点,走向震荡甚至阶段性下行,因此有回报的稀缺资产难以大幅扩散。因此,在政策大举发力前,整体市场在指数层面的空间更多来自结构。配置方向上,刘刚建议,一方面,依然可以适度保持分红配置,以应对整体信用周期扩张的疲弱;另一方面,可聚焦景气结构的三个维度:产业结构、产能出清与海外需求映射,本质上都是跟随信用扩张的方向。
中金公司研究部持续探索投研数字化新范式,积极书写数字金融新篇章
中金点睛一站式数字化投研平台专注向机构投资者提供包括研报、活动、数据库、投研框架等一站式投研信息服务,助力投资者准确把握行业动态,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本次策略会,中金点睛全程支持会议报名、议程查询、研究成果展示、会议回放等环节,并在会议期间支持参会嘉宾现场开通。中金点睛数字化投研平台将持续打造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投研服务新生态,为扎实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现代化金融体系建设贡献前沿智慧与坚实力量。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中金研究将继续秉持“研究创造价值”的理念,致力为投资者提供专业、独立、前瞻、全面的研究服务,不断提高研究能力,深入挖掘行业和公司价值,为市场带来更多有价值的投资观点。同时,中金研究将继续通过前瞻性市场解读及全产业链深度追踪,赋能行业发展,切实将研究势能转化为推动实体经济质效提升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