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这只消费龙头,杀回来了
go
lg
...
个经济发达的省份。 之后,啤酒行业整体
销量
下滑
,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燕京啤酒经营受到了不小冲击。销量从2014年的532万千升下滑至2020年的353万千升,营收从同期的135亿下滑至109亿。 2018年开始,全国五大啤酒企业不再内卷,形成默契走高端发展之路。燕京啤酒动作明显偏慢,一直到2019年底才推出高端大单品U8,仓促应对行业高端化趋势。 好在,U8在新管理层掌舵运营下,取得了一些成效。2021-2023年,U8销量分别为26万吨、39万吨、53万吨。这带来了经营上的大幅改善。 U8放量带动燕京啤酒吨价整体上行,从2019年的2817元增长至2023年的3322元,年复合增速为4.2%。同期,中高端产品营收占比从55%上升至66%。 营收规模水涨船高,从2020年的109.3亿增长至142亿,超越2013年刷新历史新高,年复合增速为9%。归母净利润改善更为明显,从1.97亿元增长至6.45亿元,年复合增速为48.5%。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7.58亿元,同比继续大增47.5%,已经超越去年全年。 盈利能力方面,截止2024年二季度末,销售毛利率为43.36%,创下2000年以来新高。销售净利率为10.84%,较2020年大幅回升8.23%,创下2002年以来新高。 最近三年,燕京啤酒销售总费用率从2021年历史高峰的25.8%持续下滑至最新的22.68%,其中销售费用率下滑是主因。 总体来看,U8高档啤酒的出圈,是燕京啤酒摆脱经营困境的最重要引擎,亦是未来业绩能否继续量价齐升的关键因素。 02 燕京业绩加速复苏,除自身因素外,跟行业仍存消费升级红利密不可分。 2023年以来,中国很多行业都存在拼多多效应,包括休闲食品、奶茶饮品、包装水,乃至大件的投影仪、电动汽车等等。而啤酒业却没有出现类似的消费内卷、降级的残酷局面。 2023年,啤酒业平均吨价为4128元,同比提升4%。今年一季度,主要啤酒厂吨价继续上涨2.7%。要知道,吨价上行并不是源于直接提价,而是啤酒消费结构优化间接带动价格整体上行。比如燕京啤酒中高档啤酒营收占比在今年上半年继续提升至69%,其中U8收入同比增速预期在30%左右。 啤酒业没有消费降级,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啤酒是大众快消品,整体单价偏低,没有什么降价空间。平均来看,中国350ml的灌装啤酒价格在4元左右,630ml的瓶装啤酒在5元左右,远远低于海外主流市场的均价水平。 另一方面,啤酒行业已形成垄断化市场格局,早已过了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的阶段了。 2023年,华润、青啤、百威、燕京、重啤市场份额分别为31.4%、22.5%、18.3%、11.1%、8.4%,五大企业份额合计达91.7%。 经过此前多年“跑马圈地”,各大啤酒企业均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比如,华润在辽宁、四川、贵州、安徽;青啤在山东、陕西、海南;燕京在北京、广西、内蒙古;重啤在重庆、宁夏、新疆。 行业外资本进不来,没有内卷降价基础,而行业内5大厂家坚守各自的核心市场,也早已经形成默契继续进行产品升级。 啤酒业拒绝内卷,未来仍然会朝着此前消费升级的方向去演化,只是方式有所不同。过去几年,啤酒龙头对核心大单品直接采取涨价方式来进行高端化转型,比如乌苏、喜力、百威均进行了涨价,且同时实现销售放量。不过,在当前宏观消费疲软大背景下,这种方式可能行不通了,但可以通过继续提升中档啤酒的销售结构占比,间接实现高端化。 当然,这也有行业现实基础。从结构上看,2020年中国高端啤酒市场份额仅占35%,低端啤酒仍然占据较大份额,同期美国高端啤酒占比高达46%。中国啤酒未来演化格局大概率会是中端啤酒占比最大,高端、低端两头占比更小。 具体来看,2023年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重庆啤酒低端产品占比分别为78%、60%、34%、3%。尤其是前三家还有较大内部空间实现结构化升级。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啤酒业高端化仍然是大势所趋。 03 燕京啤酒作为困境反转的啤酒龙头,未来业绩成长性还值得期待吗?在我看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跟踪观察。 第一,U8能否继续放量,成为百万吨级大单品。这是燕京啤酒高端化升级以及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除继续完成现有存量结构升级的同时,还要在华北地区以外的市场争取到增量市场。目前,U8放量主要还是聚焦在北京大本营,而华南、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渗透率还很低。 能否将U8在北京市场的成功复制在其他市场是其关键所在。这对燕京啤酒而言,是有挑战性的。比如在广西市场,营收大头主要来源于漓泉啤酒。此外,燕京啤旗下的惠泉啤酒,在福建、江西有一定知名度,拿下了一定份额,但要把U8复制过去,面临的困难是不小的。 第二,制造成本能否继续下行空间。 2023年,燕京啤酒营业成本拆分看,原材料占比32%,包材占比33%。其中,麦芽、玻璃瓶新瓶、易拉罐位列采购成本前三。 其中,玻璃价格主力期货价格已从年初的1900元大幅下跌至如今的1254元,跌幅达到34%,处于多年新低水平。另外,进口大麦均价从2023年初的410美元/吨下跌至255.9美元/吨,跌幅高达37.6%,已经回到2006年以来价格中枢偏下水平。不过,铝价在今年仍有上涨,保持在历年相对高位的水平上。 2020—2021年,包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啤酒厂毛利率、净利率受到较大影响。如今,原材料、包材价格整体大幅下移,已释放了一些盈利空间。在此基础上,未来制造成本持续下降带来毛利率上升驱动的空间不算大了。 第三,经营效率能否把继续改善空间。 截止今年上半年,燕京啤酒管理费用率仍然处于高位的13%,是五大啤酒企业中最高的,可见经营效率仍未见到明显改善。而青啤、重啤2023年管理费用率仅在4%左右。因此,燕京啤酒内部经营治理还有很大优化空间,主要包括人员精简与折旧摊销方面。 其实,燕京啤酒在经营效率提升方面有所努力,只不过要赶上头部还有很远的距离。其中,2023年燕京啤酒员工人数为21405人,较2020年整体减少6579人,人均创收从39.1万元提升至66.4万元,但较青岛啤酒110万元还有很大差距。 过去多年,燕京啤酒净利率水平远远低于头部的青岛啤酒、重庆啤酒,最重要因素便是燕京管理费用率特别高。未来要贡献业绩增量,向内继续进行组织架构、人员方面的改革与优化将会是重要一环。 总而言之,需要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持续跟踪。如果经营水平持续改善,继续朝着有利方向演化的话,那么燕京啤酒的资本表现仍值得期待(因业绩大幅改善,最新估值处于2016年以来新低)。否则,需保持足够警惕,防范估值向头部青岛啤酒、重庆啤酒去靠齐。
lg
...
格隆汇
2024-08-27
片仔癀暂缓收购零收入公司,千亿药茅突围之路面临重重挑战
go
lg
...
提振业绩,反而可能抑制了市场需求,导致
销量
下滑
。这表明片仔癀的提价策略已经难以持续,公司亟需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多元化转型受阻,外延式并购遭质疑 面对核心业务增长放缓的困境,片仔癀积极寻求产业多元化。然而,其在化妆品领域的尝试并不成功。化妆品业务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13.90%持续下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6.83%,显示出公司在非核心业务拓展上的困难。 为了寻求突破,片仔癀计划通过收购明源香料来间接获得水仙药业30%的股份。然而,这一决策引发了市场的强烈质疑。明源香料近年来营业收入为零,即便考虑未来可能的分红收益,片仔癀也需要42年才能收回投资。这种高风险的外延式并购策略不仅难以解决当前的增长困境,还可能给公司带来额外的财务负担和管理压力。 未来发展之路仍待探索 作为百年老字号企业,片仔癀拥有深厚的品牌积淀和独特的产品优势。未来,公司或许可以考虑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的适应症和产品线,同时优化营销策略,提高品牌影响力。此外,探索数字化转型、加强与新零售渠道的合作等,都可能成为片仔癀突破发展瓶颈的新方向。 总之,片仔癀的发展困境反映了传统中药企业在新时代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增长,将是片仔癀乃至整个中医药行业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lg
...
金融界
2024-08-27
危险信号!特斯拉股票遭受长期投资者“疯狂抛售”
go
lg
...
斯拉股价今年下跌了 13%,主要是由于
销量
下滑
、中国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埃隆·马斯克的法律纠纷。 格伯表示,二手车市场现在充斥着旧款特斯拉汽车,并补充说,他无法以他认为的公平价格出售自己的特斯拉汽车。 “这真是一个泥潭,你拥有行业内最好的产品,但首席执行官却不在那里工作,也不试图销售汽车,”格伯说。“我们看到销量下降,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果你期待一个季度的业绩很好,那你就错了。他们在这里不卖任何特斯拉汽车,除了打折、打折、打折。” 格伯表示,尽管分析师认为该公司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被低估,但人工智能不太可能拯救该公司。他推测,鉴于埃隆·马斯克在将 Twitter 改组为 X 期间引发了人们对其的怀疑,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需求将很低。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问你的邻居,‘你们当中有多少人会购买伊隆·马斯克制造的人形机器人?’答案是零。没有人想要伊隆·马斯克的机器人。为什么?谁会相信它?”格伯说。“我最不需要的就是伊隆·马斯克制造的机器人。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考虑过这种机器人的营销。” 过去几年,马斯克对特斯拉的领导地位受到投资者和立法者的密切关注。最近,美国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致信特斯拉董事会,呼吁高管确保马斯克履行对特斯拉股东的财务责任。
lg
...
Linlin
2024-08-27
特斯拉股价大跌!被宝马击败、核心高管离职......
go
lg
...
的需求正在降温。分品牌来看,7月特斯拉
销量
下滑
16%,降至14561辆。 但宝马纯电动车销量激增33%达到14869辆,首次击败特斯拉成为欧洲地区销冠。 这意味着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正逐渐被竞争对手蚕食。 其次,电车质量问题频发。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21日表示,特斯拉将在美国召回超过九千辆Model X电动汽车,原因是这些车辆车顶上的一处装饰可能会脱落,增加发生车祸的风险。 而这也是特斯拉十分罕见的一次实体召回,此前其主要通过无线软件更新来解决汽车问题。 此外,一辆特斯拉Semi电动卡车在美国高速公路上发生严重事故并引发大火,此事件已引起美国联邦安全调查机构的关注。 而在核心电动车业务面临不确定性之际,特斯拉核心高管又离职。 8月21日,特斯拉财务和运营副总裁斯Sreela Venkataratnam宣布辞职。 她在特斯拉呆了11年,参与了Model S、Model X、Model 3、Model Y和Cybertruck的产能提升和全球扩张,以及新能源产品的增长。 在电车业务萎靡以及核心高管离职下,8月22日,特斯拉(TSLA)股价大跌6%。 年初至今,该股已下跌16%。 【图源:TradingView;2024年特斯拉(TSLA)股价走势】 原文链接
lg
...
投资慧眼
2024-08-23
开源证券:给予姚记科技买入评级
go
lg
...
率。 风险提示:游戏流水下滑,扑克牌
销量
下滑
、数字营销业务回暖不及预期等。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开源证券田鹏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为71.27%,其预测2024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7.08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10.59。 最新盈利预测明细如下: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7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6家,增持评级1家。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数据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lg
...
证券之星
2024-08-21
平安证券:给予华阳集团增持评级
go
lg
...
消费恢复程度不达预期,导致公司下游客户
销量
下滑
,将直接导致公司业绩承压。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中信证券李子俊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高达86.55%,其预测2024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6.53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19.54。 最新盈利预测明细如下: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12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8家,增持评级4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38.86。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数据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lg
...
证券之星
2024-08-20
上汽集团面临最危急时刻:销量暴跌,人事大换血能否自救?
go
lg
...
场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燃油车
销量
下滑
,当月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出口也出现下滑。形势危急之下,上汽开始了人事大换血。目前,上汽集团、上汽通用、上汽大众、上汽乘用车都进行了人事调整,以期通过换帅来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机遇。 燃油车、新能源车全线下滑,上汽集团失去市场优势 上汽集团发布的2024年7月份产销快报显示,当月整车销量为251484辆,同比下降37.16%。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1106辆,同比下降21.85%;公司出口及海外基地销量为81766辆,同比下降15.77%。可谓是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出口全线下滑,形势十分严峻。 一直以来作为上汽集团销量担当的多个合资品牌出现销量暴跌。其中上汽大众销量为81003辆,同比下滑18.18%;上汽通用销量为15000辆,同比下滑82.42%;上汽通用五菱销量为76000辆,同比下滑31.72%。这些品牌的
销量
下滑
直接导致了上汽集团整体销量的下滑。 自主品牌方面表现也不佳。其中上汽集团乘用车销量为50279辆,同比下滑29.95%;上汽大通销量为14336辆,同比下滑23.34%。虽然智己汽车实现了销量增长,但由于其销量规模太小,对上汽集团的销量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随着销量持续下滑,上汽集团在国内上市车企中的排名也从冠军滑落。数据显示,今年5月时,上汽集团整车销量达33.22万辆,紧跟其后的比亚迪、长安汽车的销量分别为33.18万辆、20.68万辆。然而,到了6月,比亚迪以34.17万辆的整车销量反超上汽集团,排名国内上市车企第一。而到了7月,比亚迪继续领先,销量达到34.24万辆,而上汽集团的销量则持续下滑。 整体来看,上汽集团在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两条线上都在失去优势。不仅主打燃油车的合资品牌因遭遇新能源汽车的冲击而持续下滑,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也是迟迟未能出现爆款,很难上量。这从今年7月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渗透率上也能看出端倪:以251484辆的总销量和71106辆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来计算,上汽集团当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渗透率仅为28.27%,这个水平不仅落后于其他同行,也远远落后于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乘联会数据显示,7月中国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到51.1%,较2023年同期36.1%的渗透率提升15个百分点,首次突破50%大关。这意味着在乘用车市场中,新能源汽车的单月销量首次突破了传统燃油车,成为市场主流。而当前的上汽集团依然在吃燃油车的老本,甚至连老本都要保不住了。 销量表现不理想之下,上汽集团的财务表现也受到拖累。以2023年为例,上汽集团今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其2023年销售整车502万辆,虽然宣称连续十八年国内第一,但对比2022年的530.26万辆可以发现,其2023年的销量同比下滑了5.3%。相应地,上汽集团发布的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61.99亿元,同比上涨0.72%;实现净利润141.06亿元,同比下降12.48%。2023年的上汽集团不仅营收几乎无增长,净利润也大幅下滑。 2024年,这种萎靡形势依然持续。上汽集团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1430.7亿元,同比下降1.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1亿元,同比下降2.48%。这一数据进一步凸显了上汽集团当前的困境和挑战。 8月2日-8月14日,上汽集团连续十个交易日股价下跌,引发了股民的广泛吐槽和质疑。许多股民纷纷表示,“公司是不是出问题了,十连跌”,“一年不如一年,现在是一月不如一月”。这些质疑和吐槽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上汽集团的困境和压力。 人事大换血,上汽集团对多品牌“动刀”以求自救 面对内外形势的危急,上汽集团开启了人事换防,以期自救。在集团层面,今年7月,上汽集团宣布了重要的人事变动:原董事长陈虹到龄退休后,由王晓秋接任董事长一职,同时贾健旭接棒王晓秋升任上汽集团总裁。这一人事变动被视为上汽集团为应对当前困境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董事长和总裁换人之后,上汽集团随后开始对旗下各个子品牌进行人事调整。首先就是销量跌幅最大的上汽通用。面对销量的持续下滑和市场的严峻挑战,上汽通用也进行了人事调整。近日,上汽通用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卢晓接任上汽通用总经理,薛海涛接任上汽通用副总经理,负责市场营销的相关工作。上汽通用方面表示,全新的领导团队将继续加快企业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的转型步伐,聚焦技术、产品和营销的创新突破,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 上汽大众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今年5-7月,上汽大众销量已经连续三个月呈现出同比下滑趋势,并且下滑幅度越来越大。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上汽大众也开始了人事换血。继今年7月陶海龙接棒贾健旭任上汽大众总经理一职后,近日上汽大众再宣布重要人事变动: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兼任上汽大众党委书记;傅强接任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汽大众称,新的领导团队将着力加速企业智能、电动化转型,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除了合资板块的上汽通用和上汽大众外,自主品牌的上汽乘用车也进行了人事调整。近日,上汽乘用车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俞经民任上汽乘用车常务副总经理,祝勇任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这一人事变动旨在进一步推动上汽乘用车的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目前,上汽集团的当务之急还是要燃油车止跌、新能源提速。2023年,上汽集团高调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称要自我加压、自我革命、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推进创新转型。按照其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2025年上汽集团要达到新能源车年销量350万辆的宏伟目标。然而,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上汽集团要完成这一目标依然任重道远。2023年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全年销售仅为112.3万辆,仅同比增长4.6%;而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团新能源车终端交付量为52.2万辆,同比增长29.5%。这一增速和销量规模与上汽集团的宏伟目标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综上所述,上汽集团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销量的持续下滑、市场的严峻竞争以及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压力都使得上汽集团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来应对当前的困境。虽然上汽集团已经开始了人事大换血和对多品牌进行人事调整以求自救,但是否能够成功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上汽集团需要更加努力地推进创新转型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以期在未来的发展中重新夺回市场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lg
...
金融界
2024-08-20
西南证券:给予重庆啤酒买入评级
go
lg
...
承压主要系:1)毛利贡献较高的高端啤酒
销量
下滑
拉低产品结构;2)佛山三水工厂6月起开始投产,转固后计提折旧增加生产成本。费用方面,24Q2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7.2%,同比+1.3pp,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大品牌推广与线下渠道费用投放力度;24Q2管理费用率同比-0.3pp至3%。综合来看,受产品结构下滑以及折旧增加影响,24Q2公司净利率同比-1.8pp至19.7%。 腰部产品稳定放量,盈利能力持续修复。1)产品方面,随着消费力的持续复苏,疆外乌苏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同时疆内借助乌苏1984将持续改善疆内结构;公司还将持续推进乐堡与重庆品牌的全国化扩张与内部结构升级,其中重庆品牌将逐步借助全国范围内的火锅渠道走向更多区域,两大腰部品牌放量将为公司量价提升提供充实保障。2)渠道方面,公司今年重心逐步转向过去已开拓的重点市场;而在费用投放方面亦将往线下渠道倾斜。3)成本方面,大麦双反政策取消下带来的成本压力缓解将与佛山工厂投产带来折旧相抵。展望未来,在今年Q3体育赛事偏多以及炎热天气双重刺激下,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修复。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4-2026年EPS分别为2.88元、3.03元、3.22元,对应动态PE分别为21倍、20倍、1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现饮场景恢复不及预期风险,高端化竞争加剧风险。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华泰证券倪欣雨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高达83.32%,其预测2024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13.73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20.22。 最新盈利预测明细如下: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25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21家,增持评级4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72.23。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数据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lg
...
证券之星
2024-08-19
改变物流行业格局,新能源轻卡必须先赢这一局
go
lg
...
据显示,2024年1—6月,在轻卡总体
销量
下滑
的背景下,新能源轻卡销量34685辆(4.5—6t),同比增长182%。热销省TOP10中,广东、四川、河南占据前三,广东为新能源轻卡推广率最高的省,销量占整体市场的三成。 新能源轻卡销量逆势爆发的背后,除了路权、政策、补贴,还有技术升级打破续航瓶颈带来的合力作用。 长期以来,对标传统燃油车,围绕充电、续航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是新能源商用车的最大痛点,里程短、充电慢,日间充电不仅影响接单,还大大增加用车成本,很多已经使用纯电轻卡多年的用户,还是认为纯电轻卡只能跑城配,跑城际、省际乃至全国线路几乎不可能。 不过在今年3月,宇通以520.46公里创下“电动厢式轻卡单次满电行驶最远距离”吉尼斯世界纪录后,不少用户的想法有了变化。而让人没想到的是,短短几个月,这一上限再次被打破了。8月3日,全新发布的宇通新能源轻卡T5神行版,从深圳出发,途径中山、珠海、江门、佛山、广州、东莞、惠州,再回到深圳世界之窗,实车、实路、实货、实速,全程开空调,最终耗电80%,行驶515公里,一次满电能行驶600公里以上,续航真正提升至堪比油车的“千里级”。在行业内纯电轻卡电量多在120度的情况下,首次将电池容量提升到155度,意味着用户可以放心地将运距从城配拓宽至省际,真正改变了新能源商用车物流运输的格局。 新能源运输格局质变,绿色赋能各大经济圈 纯电轻卡一次充电续航达到500公里以上意味着什么?一名车主算了笔经济账,按照平台单运距350公里计算,使用油车运输日收益大概是550元;使用续航能力不足的纯电轻卡,算上白天充电的费用、充电耽误的时间,日收益大概为790元;如果只需要充一次电,收益就可以达到950元,真正实现了运营模式从“白天得补高价电,费时费钱误订单”到“晚上充满低价电,白天能跑一整天”的质变。 提升续航听起来简单,实际却并非易事,如果只是简单堆砌电池,将增加车体自重,在车货总重限制下,反而降低用户盈利能力。宇通依托20多年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技术积淀,正向研发,在提升电池电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控制系统,在睿控E平台及能量回收系统的加持下,连续3年不断突破,实现纯电轻卡续航到300多公里,再到500公里以上。正是由于过硬的产品力,宇通轻卡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今年1-7月,宇通轻卡销售3977辆,同比增长310%,7月销售846台,同比增长468%,大电量产品(100度以上)市场占有率已达69%,稳居行业第一。 续航里程不断提升,也是新能源商用车应对各大经济圈持续扩围,不断技术升级的缩影。如在国内新能源轻卡市场重要风向标之一的广东运线,线路从最初的80-100公里的城市间短途往返,到珠海—广州、深圳—广州双线并行,呈现300公里运程物流带,再到工业带不断外扩形成“三圈层”工业物流圈,直到今年年中,深中大道通车,巩固了珠三角500公里核心圈的配送效能。能够应对大部分地区约三分之二时间是夏天的珠三角,意味着京津冀、长三角、中原城市群、川渝经济圈的多数线路也能轻松适配,为各大经济圈发展赋能。 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首超燃油车,商用车还有多远?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历史性一刻。8月8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公布最新数据,7月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51.1%;常规燃油乘用车零售84万辆,新能源乘用车零售87.8万辆,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首次超燃油车。这一突破是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也是全球汽车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里程碑。 行业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是简单的一条线渐进,而是有起伏变化的,从1%到5%很慢,但从15%到30%很快,这和技术成熟、消费心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有关。商用车层面,这一数据显然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渗透率不足10%的新能源轻卡领域,无疑具有更大的潜力。 近日,补贴政策也再度加码。7月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多项涉及汽车领域,如明确支持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提高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标准、提高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标准等。行业人士认为,此次国家层面明确加大商用车“以旧换新”补贴力度,将进一步释放存量市场换购需求。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物流行业已进入“电卷油”的时代,未来将呈现“电卷电”的趋势,从政策驱动迈向到市场驱动,续航更长、效率更高、运营范围扩展至全国的产品将成为越来越多用户需求。竞争格局加剧的形势下,如何不断为用户降本增效成为车企需要考虑的核心议题和持续面临的挑战。
lg
...
金融界
2024-08-16
合资业务销量疲软,新能源转型艰难挣扎,上汽集团管理层“换血”自救
go
lg
...
落后于行业发展态势。 证券之星注意到,
销量
下滑
背后,是上汽集团合资板块销售低迷,自主板块难填补销量空缺所致。 具体来看,作为销量担当的合资板块在新能源的冲击下表现堪忧。其中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今年的销量均有所下滑,1-7月累计销量分别为59.31万辆、24.06万辆,降幅为1.53%、55.14%;同期上汽通用五菱的销量则同比增长2.31%至64.6万辆。但从单月销售情况来看,上汽通用五菱已经连续两个月销量同比下滑。 自主板块方面,1-7月,上汽乘用车累计销量38.51万辆,同比下滑20.19%;上汽大通累计销量11.06万辆,同比下滑11.3%;智己表现较好,但由于基数小,尽管实现131.34%的同比增长,累计销量也仅2.66万辆。 相比之下,自主品牌销量在2021年首次突破50%后,就一直稳居半壁江山。2023年,自主品牌整车销售277.5万辆,占总销量比重超过55%,较2022年提升2.5个百分点。 证券之星注意到,上汽集团月度销冠的地位已被比亚迪夺去。6月,上汽集团实现月销30.05万辆,同比下滑25.92%。同月,比亚迪凭借34.17万辆的月销表现,首次超越上汽集团成为国内车企新的单月销冠,而上汽集团失去了第一的宝座。7月,比亚迪实现销量34.24万辆,同比增长30.6%,上汽集团依旧未能挽回颓势。 “新三驾马车”动力不足 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被视为拉动上汽集团发展的“三驾马车”,随着合资业务红利消失,上汽集团近年来积极布局自主品牌和新能源领域,自主品牌、出海、新能源逐渐成为“新三驾马车”。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新三驾马车”似乎动力不足。 自主品牌方面,上汽乘用车推出的荣威、MG名爵等品牌难以撑起半边天。以荣威为例,车主之家数据统计,1-7月,荣威累计销量7.24万辆,同比下滑12.68%。这意味着,在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荣威却在丢失市场份额。此外,荣威最新推出的D5X DMH市场反响也没有太热烈。 出海方面,7月4日起,欧盟对上汽集团加征37.6%的临时反补贴关税,加征税率为所有中国车企中最高的。数据显示,其7月出口及海外基地销量8.18万辆,同比下滑15.77%。 在新能源业务上,上汽集团的发展也不算强势。1-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4.91%至53.21万辆,占比仅为25.6%,可见增量远不及传统燃油车下滑的体量。 五菱宏光MINIEV销量较火,但飞凡和智己两大新能源品牌却不温不火。智己定位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飞凡主打20-30万的价格区间。随着车市价格战不断,智己的价格也不断下探,最新车型智己L6官网价格已低至21.99万元起,无疑挤占了飞凡的生存空间。第三方数据显示,飞凡7月的销量仅为878辆。也有媒体曝出,飞凡可能会在不久后实行品牌合并和人员分流,很有可能会被荣威统一管理。 最新一周(8月5日-11日)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数据显示,销量前10的造车新势力中,飞凡和智己均未上榜,而同属于国家队的造车新势力极狐却入围。 证券之星注意到,在新旧增长引擎发展受阻的影响下,上汽集团整车销量已连续5年出现下滑。2019年-2023年,上汽集团的销量从623.8万辆降至502.1万辆。2023年的销量较2018年巅峰时期的705.2万辆跌去了28%。 销量连续多年下滑,盈利状况自然不容乐观。2019年-2023年,上汽集团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8.9%、-20.2%、20.08%、-34.3%、-12.48%,仅2021年实现正向增长。今年一季度上汽集团业绩继续承压,实现归母净利润27.14亿元,同比下滑2.48%。 核心高层换防谋破局 近期,上汽集团内部进行了大规模人事调整,涉及集团层面和旗下公司,试图通过“换血”来扭转颓势。 7月10日,上汽集团宣布,陈虹到龄退休后,由王晓秋接任董事长一职,同时贾健旭接棒王晓秋升任上汽集团总裁。 一二把手上任不久,上汽集团就开始对合资和自主板块“动刀”。上汽通用方面,卢晓接替庄菁雄担任上汽通用总经理;蔡宾任上汽通用党委书记;薛海涛接替陆一担任上汽通用副总经理,负责市场营销的相关工作;王从鹤接任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执行副总经理。 紧接着,上汽大众、上汽乘用车部分核心管理层也进行了人事换防。上汽大众微信公众号8月14日消息,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兼任上汽大众党委书记;傅强接任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而在7月18日,陶海龙刚接棒贾健旭任上汽大众总经理一职。 同样在8月14日,上汽乘用车宣布,俞经民任上汽乘用车常务副总经理;祝勇任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 证券之星注意到,为了提振销量,上汽集团启用了不少销售骨干担任高层。比如原上汽通用五菱副总经理薛海涛,近年来对上汽通用五菱的打造成为营销圈的一大经典案例,实现了上汽通用五菱的新能源转型;傅强曾参与组建上汽大众ID.纯电产品营销体系,推进上汽大众大众品牌营销体系变革转型等工作;俞经民则是汽车营销领域的领军人物,在上汽大众任职期间曾带领上汽大众ID.家族在合资品牌纯电市场上蝉联销冠。 此外,此次上汽集团换阵的思路是“懂产品”的老将搭配“懂销售”的能手打配合。俞经民强于营销,与其搭档的祝勇则是汽车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此前担任上汽乘用车业务规划和项目管理部动力总成平台执行总监;上汽大众方面,与傅强搭档的陶海龙在零部件供应链业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上汽通用方面,卢晓是通用汽车全球平台中首位中国籍总工程师。 证券之星了解到,此次人事大调整还涉及了不少主力干将的回归,如重回上汽乘用车的俞经民与重回上汽通用的蔡宾。 2023年,上汽集团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25年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新能源转型承压下,如何完成既定目标,新任领导班子肩上担子不轻。(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陆雯燕)
lg
...
证券之星
2024-08-16
上一页
1
•••
34
35
36
37
38
•••
66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美脆弱贸易休战又添新动荡!软银突然清仓英伟达,警惕美国“数据洪流”
lg
...
ADP预警吓坏市场!黄金急跌50美元 美股、美元、比特币齐遭重创
lg
...
”帝国终结“时刻临近?专家警告:黄金或被重估,“布雷顿森林体系2.0”正在成形
lg
...
中美突传重磅!华尔街日报独家:中国酝酿计划 阻止美国军方获取其稀土磁铁
lg
...
【黄金收评】发生了什么!?市场巨震:金价暴跌50美元后飙升 如何交易?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lg
...
30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比特日报#
lg
...
17讨论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