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在日经新闻观点,作者Athena Tong是东京大学与中国战略风险研究所的研究员。加美财经编译,不代表支持文中观点或确认其中事实。

当中国航母在6月进入日本专属经济区,紧接着8月在黄岩岛海域出现海警、海军与海上民兵前所未有的联合编队时,北京释放出明确信号:东亚海域的交战规则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些引人注目的事件,加上对(中华民国实际控制下的)台湾金门岛周边限制水域持续不断的侵入行为,并非孤立挑衅,而是中国“灰色地带”系统性行动的最新演变——这是一场跨领域的攻势,目的在于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重塑战略格局。
过去一年,中国的海上活动变得更加大胆、手段也更为复杂。
最初只是零星的巡逻或警告,如今已经演变为持续且协调的系统性行动。行动的频率和规模也在明显提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航母编队现在已成为例行操作,持续测试日本的海空巡逻能力;与此同时,海警与民兵船队也不断挑战海域边界,进行有组织的试探性行动。
在东海,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艇几乎每天都在钓鱼岛附近面对中国方面的挑衅。日本防卫省指出,这些行动的频率和挑衅程度均有显著上升,说明中国意在暴露日本海上保安厅与自卫队之间的协同弱点。
南海的局势更为严峻。在仁爱礁和黄岩岛,中国海警已从口头警告升级为猛烈的水炮攻击与冲撞,反复对船只造成损害,将船员置于危险之中。
8月的卫星图像显示,中国海警船因碰撞而正在接受维修,这反映出中方在行动中愿意冒险升级,甚至不惜发生物理对抗。8月黄岩岛事件尤其凸显北京调动压倒性力量的能力,靠着强势存在。将争议海域转化为事实上的中国管辖地,进一步模糊民用与军事之间的界限。
更令人担忧的是台湾金门群岛周边的局势(这些岛屿紧邻中国沿海),所谓的“执法巡逻”已经成为常态。表面上是民用行动,但实际上模糊了警务行为与军事威慑之间的界线。
北京船只屡屡侵入,迫使台湾海巡队前往拦截。这些船只常常关闭追踪系统,有时还挂上“便利旗帜”以掩盖身份、制造合理否认空间。
当地居民则面临持续的监控与恐吓,这种心理压力不容低估。
这一阶段的中国强势行为之所以特别突出,在于将海上行动与解放军提出的“三战”——心理战、舆论战与法律战——无缝整合。每一次水炮攻击,都伴随着国家主导的叙事,将中国塑造成“外国侵略”的受害者。每一次所谓的“例行巡逻”,都通过对国际法的选择性解读进行辩护,刻意建立北京主张的合法性。
这份战略手册。将单个事件转化为更大规模行动的一部分。中国船只骚扰菲律宾渔民的同时,官方媒体在社交平台大量发布内容,将这些行为描述为在传统中国渔场上的例行“执法”。航母穿越日本海域的行动被概括为温和的导航演习,并辅以学者对“无害通过”权的扩展解释作为支持。
法律依据也在不断强化,比如将黄岩岛划为“自然保护区”、向联合国提交修改后的海上坐标,为中国所谓的“行政常态化”搭建起一种准法律结构。
这一战略的真正巧妙之处在于,利用了民主国家的反应滞后。就在日本、台湾和菲律宾还在辩论交战规则或联盟协调之际,中国已经迅速行动,在尚未有立法或外交回应前就确立新的既定事实。
等到决策出台时,北京早已推进下一步,进而改变了未来行为的起点。
北京能够在东京、马尼拉和台北之间的政策空隙中灵活穿梭,是成功的关键。三方的优先事项并不一致:日本担心局势升级,菲律宾试图在中方投资与主权立场之间保持平衡,而中华民国则每天面临威胁与恐吓。
这些差异使得北京可以分阶段施压,在一个方向上的阻力增强时,就转向另一个方向。近几个月,马尼拉和台北之间已有一些“低调”的非正式防务接触,与此同时,日本、菲律宾和美国之间的三边安全合作也在深化,但这些努力仍属战术层面,尚未形成战略联动。
最大的危险不是爆发冲突,而是根本没有冲突。
中国的战略是渐进的常态化,每一次事件都会成为下一步更激进行动的先例。水炮攻击变成例行执法,军事巡逻变成标准导航,争议海域变成实际管辖地。
这种常态化规避了触发联盟反应的传统条件——例如美日安保条约等多边机制是为应对军事攻击而设,并未涵盖这种系统性的恐吓和法律操作。
当前,中国军方公开警告菲律宾(以及其他国家),在与美日联合巡逻后不要从事“挑衅行为”或“破坏行动”,为自身进一步推进制造舆论掩护。通过将所有这些国家的行动描绘为不稳定因素,中国为自身的升级行为制造正当理由,从而进一步巩固自身权威,而无需跨越引发公开冲突的红线。
要反制中国的“灰色地带”行动,必须将其视为政治战争的一种形式,而非单纯的海上争端。有效应对需要联合法律战略、统一叙事管理、情报共享和心理韧性。
日本官方回应机制的升级、菲律宾透明化的事件公开、台湾的国际呼吁,必须整合到一个统一框架中,而不仅是各自为战。
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必须认识到,灰色地带战术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没有发生武装冲突,并不代表没有真正的威胁。中国通过恐吓、法律操作和舆论战来重塑东亚海洋秩序的图谋,与任何传统的军事扩张一样构成严重的战略风险。
摆在地区领导人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应对这种依靠耐心和坚持、试图通过非武力手段达成目的的战略。
答案在于弥合政策鸿沟,协调各方回应,用持续且有组织的方式应对中国的系统化推进——趁常态化还未彻底无法逆转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