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亚太)讯 中国消费者价格三个月来首次跌入负值,表明在经济面临放缓风险的情况下,通缩压力持续存在。
国家统计局周三(9月10日)表示,上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4%。彭博调查的经济学家预测中值为下降0.2%,此前7月的通胀率为零。
环比来看,CPI与7月份持平,涨幅为0.4%,也低于预期的0.1%。
工厂端通缩半年以来首次有所缓解。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下降2.9%,虽然连续第35个月处于负值区间,但跌幅已收窄,7月曾下降3.6%。
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告别计划经济以来,首次出现连续三年的通缩。连续九个季度的全面价格下降反映出供需失衡,压缩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也打击了家庭和政府的收入。
疲弱的国内需求将成为政府扭转通缩努力的一大障碍。官方试图通过遏制企业间无休止的竞争来改善局面,这种竞争已被认为侵蚀利润并压低工资,给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带来压力。
虽然官方7月数据显示煤炭、钢铁和铜等部分大宗商品的产量开始缩减,但能否持续并推动长期价格回升仍不明朗。
一座上月因停产而推高电池金属价格的中国锂矿,现在准备比预期更早重启生产,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这凸显出政策推动下的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彭博经济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在今夏开始全面放缓,8月下半月的动能似乎进一步减弱。
零售方面,汽车和家电销售跌幅最大,主要受需求不振拖累。出口增长也降至六个月低点,对美出口的下滑再次加深。
全国多地政府因资金迅速耗尽,暂停“以旧换新”的消费补贴项目,该项目旨在补贴汽车、家电和智能手机的购买。随着最新数据显示经济压力加剧,经济学家进一步呼吁北京出台新的财政支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