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亚太)讯 在中国经济寻求约5%增长目标的背景下,年内最具代表性的刺激政策——总额达3000亿元人民币(约420亿美元)的消费品补贴计划——正显示出“强势启动、疲弱收尾”的特征。尽管补贴曾一度拉动家电与新能源汽车消费飙升,但分析人士警告,其边际效应正在迅速减退,并可能“透支”未来需求。
一次性补贴推动短期繁荣
36岁的医生Lisa Zhu是政策红利的典型受益者,她今年购买了三台空调和一台洗衣机——正是政府希望家庭支出的“高价耐用品”。“这些电器能用好几年,我暂时不会再买新的了,”她说。
Lisa Zhu的消费故事揭示了一个更普遍的现象:补贴促成的消费热潮并不可持续。
官方数据显示,在补贴政策带动下,2025年前九个月冰箱销量同比大增48.3%,新能源汽车增长34.9%,影音设备增长26.8%。麦格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估算,这一轮消费刺激可能为今年GDP贡献约0.5个百分点。
但野村证券预计,家电销量在第四季度可能同比下滑约20%,汽车销量下降2%,原因在于“提前透支购买”与去年末基数效应的叠加。野村中国经济学家Hannah Liu指出:“这类补贴并未真正提高居民收入,只是通过一次性降价让消费者提前消费,之后必然出现回调。”
政策退潮 终端销售快速下滑
在政策执行前线,这种回调已清晰可见。安徽省一家家电卖场的销售员Shi Xiaolan表示,门店销量在6月达到1300万元高峰后,7月暴跌至300万元,之后再未恢复。
“顾客都提前买了,该买的都买完了,”她说,“每个月都比上个月更难做。”
家电行业的不景气正凸显消费刺激的短期性。分析人士指出,这轮补贴虽成功托举年内数据,却难以改变居民储蓄偏高、消费疲弱的结构性问题。
专家呼吁转向服务业与社保改革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北京明年应将补贴焦点从实物商品转向服务业,通过发放餐饮、观影、旅游等消费券刺激内需。“服务业劳动密集度高,这类补贴不仅能促进消费,还能创造更多就业,从而形成正向溢出效应,”邢自强说。
但他也强调,要真正提振消费,中国还需推进结构性改革,从过去20年以供给为中心的增长模式,转向以“居民福祉和社会保障”为核心的内需驱动。
邢自强估算,如果能将农民与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保账户月均存入额从目前最低143元提高至1000元,中国消费占GDP比重有望在五年内从约40%升至45%,总规模突破10万亿美元。“这是理想情景,但也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正确方向。”
“补贴红利”褪色 消费疲软重压商户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零售增速落后整体经济增长,说明周期性刺激措施未能阻止结构性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
中国家庭消费占GDP比重比全球平均低约20个百分点,而投资占比则高出约20个百分点,导致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在外部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这一模式也正在推高国内通缩风险。
在湖北荆州,42岁的空调商户Cheng Sha明显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去年补贴期间生意火爆,但今年销量断崖式下跌。”他说。
Cheng Sha透露,当地15家空调经销商中有三分之二面临亏损或倒闭风险。“整个城市都在艰难支撑。顾客没钱,补贴也拉不动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