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彭博社: 中国的贸易模式建立在“让他国持续贫穷”的基础上

2025-11-14 07:50:58
忆芳
FX168编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彭博社评论指出,中国依托低成本制造与出口导向型政策,构建了一种以他国产业失衡为代价的贸易优势。尽管这一模式助推中国经济崛起,却也让部分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依附地位。专栏作家Mihir Sharma警告,这种不对称格局或将成为全球贸易格局中新的“隐性地震带”。

FX168财经报社(北美)讯 在中美宣布暂时休战、达成有限贸易停火之际,全球市场普遍松了一口气。尤其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普遍期待这一“短暂的宁静期”能让他们有机会重新适应一个关税更高、壁垒更多的国际贸易新格局。

然而,对于全球南方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回归“旧秩序”的前景却并非好消息。彭博社专栏作家Mihir Sharma撰文称,如果新的贸易常态依旧意味着维持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那么这一体系的延续,伤害的将不仅是发达经济体的制造业,更是整个发展中世界的工业化希望。

(截图自彭博社)

Sharma指出,过去二十年,中国以“世界工厂”的角色深刻改变了全球贸易格局,但这种模式在根本上建立于“压低他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逻辑之上。通过庞大的国家补贴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与规模化生产优势,中国在中低端制造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定价权。这种成本优势,使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南亚、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在制造业链条上难以实现向上突破。

报道援引经济学家观点称,即便在关税壁垒、出口限制以及美中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依然保有对全球制造业核心环节的控制力。它不仅主导了从电子、机械到新能源零部件等中间品出口,更在供应链重组中凭借资本与政策优势加快了“外溢式扩张”——例如通过在东南亚投资设厂,将产业链延伸至越南、印尼、孟加拉等国,从而继续维持对全球劳动力与生产成本的主导权。

对于这些国家而言,中国的“离岸产能”并未带来真正的工业自主。许多在当地设立的工厂,仍由中国企业控制技术、供应与资金流,其利润回流中国,而本地劳动力获得的增值极为有限。正如彭博社所言,“中国通过出口资本与生产能力,扩大了自己的制造业边界,却限制了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成长。”

道指出,这种不对称的贸易结构让发展中国家陷入两难。一方面,它们依赖中国市场与投资;另一方面,这种依赖也使它们难以构建独立的制造体系和出口竞争力。结果是,在中美贸易对抗的大背景下,真正被挤压的不是美国,而是全球南方——那些既无法承受脱钩成本,又无法从中国供应链体系中脱身的国家。

分析人士警告称,如果这种模式继续延续,那么“新常态”将是一个更加封闭的贸易世界:关税更高,产业集中度更强,南方国家的出口机会更少。即使在所谓的“贸易休战”时期,发展中经济体也可能发现,自己在全球分工中获得的份额比以往更小,收益更低。

彭博社最后总结道,中国的贸易模式正建立在“他国制造业无法崛起”的结构性前提上。这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也将成为全球经济体系新的失衡来源。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全球化实现赶超的国家而言,中国的“成功模式”或许意味着一条越来越窄的上升通道。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