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金融时报:中美欧都在想办法扰乱对方的供应链,为什么北京看上去占了上风

2025-10-28 06:00:12
加美财经
媒体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1 2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本文刊发在金融时报,作者克里斯·米勒是《芯片战争》(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的作者,他是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的国际历史学副教授,同时担任美国智库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的欧亚事务研究员。

该图片由KRITSADA JAIYENPixabay上发布

拜登政府曾用“小院高墙”来形容美国对先进芯片的出口管制。这句话的意思是,美国要保护极为专业的技术,但这种保护范围有限,不会阻碍整个贸易。

考虑到半导体在人工智能中的核心地位,这种说法从一开始就存在争议。但如今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最新一轮“针锋相对”的出口管制扩张,已经成为一种并不打算限制影响力的战略。而欧洲正被卷入这场博弈的交火中。

北京对稀土的新限制至少会推高价格,让非中国制造的产品竞争力下降。对于一个正面临持续工业产能过剩、并将出口增长视为国家实力支撑的国家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更令贸易伙伴担忧的是,稀土磁体短缺可能卷土重来。今年早些时候,中国的出口管制造成的延误扰乱了从伊利诺伊到印度的汽车制造。特朗普对此威胁要征收新关税。

欧洲虽然在春季的稀土短缺中受影响较小,但如今已处于供应链博弈的核心。

十月初,荷兰政府接管了总部位于荷兰、由中国投资者控制的芯片制造商Nexperia,理由是存在“公司治理缺陷”,并且威胁到欧洲的技术能力。北京随即停止了Nexperia芯片的海外销售。这些芯片在欧洲生产,但大部分在中国东莞封装。

据当地报道,欧洲49%的汽车企业、86%的医疗设备企业、95%的机械工程行业以及整个防务产业都使用Nexperia在中国封装的芯片。除非中国同意重新开放Nexperia的东莞出口,否则整个西方制造业基地都将面临严重的供应链挑战。

在荷兰和其他欧洲政府与北京磋商的同时,一些分析人士呼吁采取“以升促谈”的策略。这可能包括削减对中国的芯片制造设备和航空航天零部件销售。

北京、布鲁塞尔和华盛顿都在寻找能最有效、最不对称地扰乱对手供应链的方式。

这些政府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信息。众所周知,制造商往往难以掌握自己供应链的深度,从原材料到成品之间可能存在几十层交易,政府的了解程度更低。

中国要求跨国公司申请出口许可证的稀土新规,部分目的可能就是让北京对供应链拥有更高的透明度,从而在未来的限制中能更有针对性。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找到不对称成本更高的措施。对小国的经济战在政治上相对简单。如果一种制裁让美国和朝鲜承担同样的经济代价,对平壤的冲击就会远大于对华盛顿的影响。

而对世界三大经济体而言,真正有杠杆作用的措施,必须是让对手付出远高于自身的代价。

最重要的代价并非经济,而是政治。

中国仍依赖许多海外产品,包括美元和台湾制造的半导体。但若通过制裁大型中国银行来切断这些流动,不仅会伤及中国,也会波及西方。

特朗普对股市极为敏感,任何贸易升级都会引发股市下跌。中国股市则由国家主导的资产管理机构掌控,习近平没有中期选举需要担心。

尽管特朗普政府曾希望让中国“依赖”美国技术,但西方在这场博弈中起步更晚。

2020年4月,在疫情封控期间,习近平宣布,北京的战略是“强化国际生产链对中国的依赖”。

本应促使全球采购经理从“及时生产”转向“以防万一”模式的新冠疫情,并未改变现状。

如今,当中国向海外制造商“滴灌式”供应稀土时,“及时生产”反而成为北京让跨国企业持续依赖中国供应的核心策略。

来源:加美财经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