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在纽约时报观点,作者娜塔莎·萨林是一位特约评论作家,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和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主任。她曾在拜登政府时期任职于财政部。

自从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经济一直遵循着一种规律:政府总会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例如将关税提高到百年来未见的水平,或试图解雇美联储理事——而经济学家们,包括我在内,则会警告这些行为的巨大风险。
不过到目前为止,经济仍在顽强前行。
四月份因为“解放日”关税,股市一度暴跌,但随后屡次反弹,今年已创下三十次新高。那些让主流经济学家担忧的高风险政策,似乎并没有对我们关注的经济指标造成太大影响。
原因在于,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经济中正在发生某种积极的事情——但那并不是他的政策带来的。
人工智能投资热潮正在支撑经济。一份可信的估计显示,2025年人工智能的资本支出可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而在2022年时,这一比例还不到0.1%。
换算一下,这意味着今年美国每人平均约有1800美元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
如果没有这些投资,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只有1%左右。而现在,增速可能会接近两倍。今年标普500指数的涨幅中,近60%来自七家大型科技公司。
人工智能带来的光鲜外表,让政府有了继续推行错误政策的余地:美国的实际总体关税水平几乎回到了四月份宣布的高位,副总统呼吁政府参与美联储的利率决策,而特朗普更在就业报告不佳后解雇了劳工统计局局长。
这种情况比把所有经济“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更糟,更像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再把其他篮子都踩碎。
非人工智能领域的经济正面临压力。正如经济学家们预期的那样,关税推高了通胀,拖累了增长。招聘停滞,年轻人找工作尤其困难。青年失业率达到10.5%,除去疫情时期,这一水平已接近十年来的最高点。
这些问题,人工智能热潮恐怕只会加剧而非缓解。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尼尔·卡什卡里最近指出,建设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需要大量资金,但运营它们的工人却并不需要很多。
把这两个经济部分分开看其实不太合理。如果没有数据中心建设资金,资本也会流入其他类型的投资领域。人工智能的主导地位可能正在抑制其他行业的发展。
类似的情况曾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热潮中出现,当时中小制造企业很难获得融资,因为资金都流向了各种互联网公司——有的成功,有的破产。
目前看来,两股强大的经济力量正朝相反方向拉扯。一方面,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以及对美联储等机构的攻击,使投资者更加谨慎、企业更加不安,经济更加脆弱;另一方面,移民放缓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去年经济原本预计到2034年会因为移民增加而扩大3%,但现在这种假设已经不成立。
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或许能抵消部分政策造成的拖累。回顾上一次科技热潮可以给我们启示。上世纪90年代初,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平均不到1%;到了十年末,在计算机化和互联网革命的推动下,增长率提升到3%,帮助经济腾飞,也让联邦政府实现了多年未有的财政平衡。
类似的事情或许正在重演。
总统并不能控制经济周期,也无法改变人口趋势,更不能立刻降低食品价格。经济好的时候,政治人物常被过度赞扬;经济差时,又被过度指责。
但现在,政策错误却没有受到足够的追究。估计显示,仅关税一项就会使经济长期比原本应有的规模小0.4%,主要通过削弱生产率和投资来实现。即使技术进步带来了显著好处,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能掌控的经济杠杆就不重要——错误的政策最终仍会造成损害。
如果历史有借鉴意义,这场技术革命将改变世界,但也会带来经济动荡。这就是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故事,也是19世纪英国“铁路狂热”的故事。那时投资者疯狂投入最终无利可图的项目,Pets.com获得了融资,利物浦和利兹之间还修建了多条重复的铁路线路。
最终泡沫破裂、金融市场崩溃、投资者蒙受损失、人们失去生计。
大规模劳动力被取代的情况可能正在到来。自动化可能加剧全球不平等,金融危机也可能正在酝酿。由私募基金支持的保险公司,正把投保人的资金投入人工智能热潮所需的能源与基础设施建设中,就像金融危机前银行把资金投入自己都未完全理解的房地产市场一样。
当然,也可能人工智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真正改变经济。早在1987年,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就曾打趣道:“你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计算机时代的影子,唯独在生产率统计里看不到。”
后来那些增长确实出现了,但花了很多年才显现。
市场通常能对政策制定者起到约束作用。而这次,人工智能热潮却掩盖了现实问题。要顺利度过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制定能扩张经济、增强韧性的政策。
至少,我们应当避免那些正在削弱经济的特朗普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