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在彭博观点栏目,作者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是《彭博观点》的全球商业专栏作家,曾任《经济学人》杂志撰稿人。他著有《人才贵族:精英制度如何造就现代世界》。

三套玛格丽特·撒切尔的礼服被封存在玻璃柜中展出;一个互动摊位邀请上周保守党大会的与会者“向铁娘子提问”,请她对当代政治“发表意见”;在她家乡格兰瑟姆举行的“撒切尔节”上,上演了一部被称为“轰动之作”的话剧《玛格丽特·撒切尔:苏活女王》;在伦敦市政厅,一场由马克·撒切尔和琼·柯林斯等人共同主持的盛大晚宴打出宣传语:“在这个渴望真正领导力的世界里,重温铁娘子的遗产……”
英国人在纪念撒切尔10月15日百年诞辰这件事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姑且不论是否该批评逝者:撒切尔确实是一位伟大的首相,可与格莱斯顿和丘吉尔比肩,而“撒切尔主义”,当年也是对一系列紧迫难题的必要回应。
但一位真正的政治家理应接受严肃评价。我们必须直面这样一个事实:她为之倾注全部心血的保守党如今已支离破碎,而她的“姊妹党”、美国共和党也被威权民粹主义劫持,而撒切尔本人对这一切并非毫无责任。
实际上,她是将英美保守主义改造成一种革命性政治学说的关键推手——而这种革命,极可能摧毁了保守主义本身。
撒切尔的整个政治生涯,都是在对抗战后形成的政治共识——强调劳资合作,以及“有序衰退”的治理理念。她毫不留情地打击了国内外的对手(矿工工会和阿根廷军政府),并坚定支持里根摧毁苏联帝国的使命。
1980年10月,她在保守党大会上对欢呼的观众说道:“你们要转弯就自己转去,本女士绝不转弯。”
正是这种“别无选择”的激进精神,深深刻进了保守党的政治灵魂。确实,一些保守党人尝试在这套理念中加入更多妥协成分。议会党团最终将她赶下台,就是因为他们厌倦了她一贯的强硬立场(特别是在人头税问题上)。
约翰·梅杰和戴维·卡梅伦试图重塑一种“更有同理心的保守主义”,特蕾莎·梅则希望通过脱欧弥合社会裂痕。但撒切尔式激进主义的精神始终不断回潮。
这种激进精神从保守派媒体上很容易看出来,例如《每日电讯报》有时激进得几乎像英国极左背景的《Morning Star》;也会出现在保守党政客身上,比如迈克尔·戈夫——他在2010到2014年担任教育大臣期间,办公室墙上贴着列宁的画像,以象征他想对教育体制(他称之为“僵尸”)动刀的决心。
但最关键的体现,则是在关于英国是否应退出欧盟的争论中,撒切尔在被迫下台之后,曾竭力推动并煽动这场辩论。
保守党内的脱欧派堪称史上最激进的一群人。他们推动全民公投,尽管这意味着在议会制度中引入公投式民主;他们将任何寻求妥协的人诬为“叛徒”“破坏分子”;为了实现最强硬版本的脱欧,他们接连扶上几个能力低下的领导人,从特蕾莎·梅到鲍里斯·约翰逊,再到莉兹·特拉斯。
主导“脱欧”运动、也是约翰逊幕僚长的多米尼克·卡明斯,宣称要“不择手段完成脱欧”——这句话本出自马尔科姆·艾克斯对正义斗争中使用暴力的辩护。而莉兹·特拉斯则模仿虚构的重金属乐队Spinal Tap,要把“音量开到11”。
注:马尔科姆·艾克斯(Malcolm X)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非裔民权运动领袖、激进的政治活动家和演说家,他以坚定不妥协的立场、激烈的语言风格以及对美国白人种族压迫的猛烈批评而闻名。
保守党的“姊妹党”美国共和党,也走上了同样一条革命式激进主义道路,尽管中间曾短暂地有过几次“回神时刻”,比如老布什初期批评“巫毒经济学”,以及小布什提出“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
里根推翻了财政责任的基本原则;金里奇在把政治斗争玩得炉火纯青的同时,还热衷于一些离谱的未来主义幻想,比如让残障人士上太空。
911事件后,小布什结合了单边战争与中东民主化空想,他的盟友理查德·珀尔甚至曾戏言,美国外交的精髓就是:“下一个是谁?”
正如英国保守党最终向脱欧派屈服,美国共和党也向特朗普的民粹主义举手投降。
为什么这种“革命式保守主义”在短期内如此诱人,却在长远上破坏巨大?
部分原因在于一种特殊的“成功与失败并存”状态:撒切尔和里根在私有化、放松管制和激发企业活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这促使后来者效仿他们的激进作风;但他们却未能阻止文化领域向左倾斜,也未能控制日益独立的“常设国家机器”。
这种失败带来了一种对现状的愤怒,也引发更极端的变革诉求。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革命式保守主义摧毁了老派保守主义为政治秩序设下的“护栏”。传统保守主义重视传统胜于变革——保守主义思想家伯克曾指出,保守主义的职责是遏制法国大革命所释放出的变革风暴。这种对传统的偏好,孕育出对制度的尊重、妥协的文化,以及对“人民意志”的警惕。
而革命式保守主义则抛弃了这一切。他们狂热拥抱市场、或“人民”,甚至两者兼而有之。撒切尔曾宣称“根本没有社会这种东西”,并用冷酷无性的功利主义看待地方政府和大学等中间机构。
脱欧派和特朗普派则接纳了卢梭“人民意志”的革命理念,抛弃了伯克对“民众狂热”的怀疑。特朗普在2021年1月6日煽动暴民冲击国会,不断以“真正的美国人”名义削弱对总统权力的制衡——在他看来,支持他的人不仅是得票多数,更是“100%真正的美国人”。
早在1793年,法国记者雅克·马莱·迪潘在断头台血流成河的时代就说过:“革命终将吞噬自己的孩子”。而今,那些追随撒切尔式激进保守主义的政党正陷入类似命运:英国保守党正在被改革党边缘化,共和党则落入一名威权强人手中。
想阻止这场“自相残杀”的盛宴继续流血,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拾传统保守主义的基本原则——那些强调谨慎与克制,而非革命狂热的理念。如果这意味着要对那位即将迎来百年诞辰的女士说些不中听的话,那也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