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美国的移民日工迎来最繁忙的工作季节。他们聚集在家得宝(Home Depot)等大型建材超市外,等待被雇佣从事屋顶维修、粉刷、建筑等短工。然而,曾经熙熙攘攘的停车场如今却异常冷清。
过去几个月,洛杉矶、纽约、巴尔的摩等地的家得宝门口,已有数十名日工被移民执法人员(ICE)逮捕。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时任白宫高级官员斯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曾在2019年指示移民局特别针对这些日工展开抓捕,作为特朗普政府加强驱逐非法移民行动的一部分。
一名在新泽西州东温莎的无证日工告诉记者,他已在美国生活了十年,却因害怕被拘留而不敢再去家得宝找工作。“夏季是我们最重要的谋生季节,但恐惧迫使我们留在家中。我现在连房租都付不起。”
一个并不偶然的交汇点
家得宝之所以成为移民政策的风暴中心,并非偶然。这家全美第五大零售连锁企业,自1980年代快速扩张以来,吸引了大批来自墨西哥和南美的移民在其门口自发聚集寻找工作,形成了一种非正式却实际存在的“雇佣生态圈”。
这种关系曾一度是互利的。承包商和DIY业主能在家得宝一次性购齐工具、材料和所需劳力,而交通不便的日工也能利用这一集中地接活。但如今,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
“我们没有任何保护,只有上帝在看顾我们。”一名与新泽西州日工权益组织“行动中的抵抗”有关联的日工表示。
移民政策与公众情绪的交锋
家得宝方面表示,公司并不参与ICE执法行动,也不会提前被告知相关信息,员工被要求避免与移民官接触。但公司在全美的扩张和其业务模式,却不可避免地与日工生态绑定。
“家得宝不是旁观者,而是其中的一部分。”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城市政策学教授尼克·西奥多(Nik Theodore)指出。作为该领域的权威学者,他认为家得宝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这一低薪劳工市场。
反移民团体早在2000年代初就在家得宝门口组织抗议活动,著名的亚利桑那州治安官乔·阿帕约(Joe Arpaio)也曾在菲尼克斯对这些门店进行“清扫行动”。这些地点因此长期成为政治抗议与社会分裂的热点。
建筑行业的依赖与现实困境
虽然缺乏全国性统计数据,但2006年的一项研究估计,当时每天约有11.7万名日工分布在美国各地的建材超市、加油站等地“等活干”。这个数字如今可能更高。
在家得宝不断扩张的同时,美国建筑行业对灵活用工的依赖也在加剧。据美国建筑承包商协会数据,该行业目前缺口接近50万人,其中约30%的从业者为移民,20%以上为无证移民。
“家得宝的门店选址多在工薪阶层社区附近,更贴近承包商需求。”西奥多指出。与Lowe’s、True Value等竞争对手相比,家得宝更依赖“专业客户”(小型建筑商和技工),这些人贡献了公司年销售额约一半的份额(约800亿美元)。
然而,这种模式也迫使承包商在“压价竞标”中不断削减劳动力成本,从而催生了一个对廉价劳工的依赖循环。
公司政策模糊,社区组织介入
围绕日工的管理政策在地方层面往往缺乏统一。一些城市禁止在街头招工,而另一些则将日工视为大卖场的自然附属,甚至出台法律要求为他们提供庇护与设施。例如,洛杉矶在2008年立法要求新开建材大卖场设立临时休息区,而纽约等地则资助日工中心。
不过,政策执行差异明显。例如,纽约州新罗谢尔的一家家得宝店,在新经理上任后加强了安保,甚至安排警犬巡逻,最终导致两名日工因“擅闯私人场所”被捕,引发社区抗议。
“这些工人其实是帮家得宝带来了客源,”一名社区组织负责人表示,“可公司却拒绝公开为他们发声。”
一个不稳定的未来
如今,越来越多的日工因担忧被ICE拘捕而放弃家得宝门口的“工作机会”,对工人生活和零售企业都构成影响。社区组织正在推动家得宝设立专门的等工区,要求警方进入停车场必须出示法令,并呼吁公众发起抵制行动,向公司施压。
“我们没有做错事,只是想工作。”那位匿名的日工说,“以前在家得宝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高于餐馆。现在为了安全,只能退而求其次。但即使在餐馆,也随时可能被ICE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