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中国科研团队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将经过六基因编辑的猪肺成功移植到一位脑死亡患者体内。该移植器官在体内存活并发挥功能长达9天,这也是全球首次实现跨物种肺脏移植的记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医学》,并引起全球医学界广泛关注。
为什么猪肺移植如此重要?
肺移植是终末期肺病患者的唯一根治手段,但长期以来,合适的供体极度稀缺。据统计,国内肺移植等待者与实际可供肺源的比例在1:8以上,很多患者在等待过程中失去机会。
与心脏、肾脏相比,肺被认为是最复杂、最脆弱的器官之一。它的表面积巨大,暴露在外界环境中,极易受到感染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哪怕在同种移植中,肺移植的失败率也高于其他实体器官。
此次实验显示,通过去除猪体内易引发人类免疫排斥的三种糖类分子,并加入三种人源性保护蛋白,供体猪肺在短期内能维持功能且未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这为解决肺源紧缺提供了新的可能。
实验细节与发现
研究团队使用的供体猪为中国巴马香猪,进行了六基因定向编辑。手术对象是一位因脑出血去世的39岁男性,团队将猪的左肺移植到其体内。
在术后216小时的观察期内:
猪肺保持通气与血氧交换功能;
24小时后出现与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类似的肺水肿,推测与再灌注损伤相关;
第3天和第6天出现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第9天部分恢复。
这些结果表明:通过基因工程和免疫抑制措施,超急性排斥已可避免,但急性排斥与感染风险依旧存在。
距离临床应用的挑战
专家普遍认为,这一成果代表了重大突破,但离临床治疗仍有很长距离。
免疫排斥难题:如何长期抑制免疫排斥而不导致患者失去抵抗力,是关键挑战。
长期功能验证:目前移植存活时间仅9天,未来需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实现连续半年以上的长期存活,才能符合进入临床的基本要求。
感染与安全风险:供体猪可能携带潜在病毒,如此前美国首例猪心移植因病毒隐患导致患者死亡。洁净化繁育(DPF)是未来必不可少的条件。
监管与伦理:目前全球缺乏成熟的异种移植监管机制,中国也需建立伦理、技术和质量控制标准。
国内权威移植专家陈忠华指出:“肺移植的临床应用比肾、心更艰难。按照国际规范,还需要大量动物数据和连续案例积累,才能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
未来的可能路径
虽然肺异种移植之路艰难,但该领域正在快速推进。近年来,猪肾、猪心、猪肝的跨物种移植实验已在中美先后实现,部分案例存活时间超过数周甚至数月。业内普遍认为,猪肾移植最有可能率先进入临床。
此次实验供体猪研发方——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表示,正在加快不同类型基因改造猪的研发,并与国内多家顶尖移植团队合作,推动肾、肝、心等多条管线并行。
业内人士预测,如果技术、监管和伦理体系完善,未来5年内,异种移植有望在某些器官领域取得临床性突破。肺脏虽然是“最难啃的骨头”,但此次实验为未来跨出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