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AI狂潮下的隐忧:甲骨文的现金警报与美国科技业的“债务盛宴”

2025-11-13 00:08:54
琳琳总总
商务主编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巴克莱银行11月11日下调甲骨文债务评级至“减持”,并警告其约110亿美元现金可能在2026年11月耗尽。分析指出,甲骨文为履行AI合同投入巨额资本支出,债务股本比高达500%,资本负债率86.33%,财务结构远弱于微软、亚马逊等同行。其信用违约互换(CDS)价格飙升,反映市场对违约风险的担忧。事实上,甲骨文的困境折射出AI浪潮下科技巨头的高杠杆扩张趋势。2025年以来,美国数据中心债务发行额达254亿美元,较去年翻倍,AI基础设施总融资需求或达5至7万亿美元。分析人士警示,快速增长的债务与投机性建设可能重演2000年电信业泡沫,AI繁荣背后正潜藏信贷风险与现金流危机。

2025年的人工智能竞赛,正在把全球科技巨头推向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本豪赌。而一份来自巴克莱银行的研究报告,则如一记警钟,在热浪中显得格外刺耳。

11月11日,巴克莱银行发布研报,将云计算巨头甲骨文(Oracle)的债务评级下调至“减持”。更引人注目的是,报告直言:甲骨文或将在2026年11月耗尽现金。报告指出,甲骨文目前拥有约110亿美元现金储备,但其为履行AI合同投入的巨额资本支出,已远超自由现金流的承受范围。换句话说,公司的扩张正在“透支未来”。分析师安德鲁·凯切斯(Andrew Keches)警告,若资本开支不减,甲骨文可能需要依赖外部再融资维持运营,其信用评级甚至可能降至BBB-,距离“垃圾债”仅一步之遥。

事实上,甲骨文的杠杆水平早已远超同行。其债务股本比高达500%,几乎是亚马逊的十倍;资本负债率达86.33%,同样远高于微软和Meta。过去十年间,公司计息债务翻番至1116亿美元,另有上千亿美元租赁义务未列入资产负债表。市场早已嗅到风险。甲骨文的信用违约互换(CDS)价格近期飙升至84.46个基点,为去年10月以来新高,显示投资者为对冲违约风险付出了更高代价。

甲骨文的问题,并非孤例。它反映出整个AI产业链正在进入“债务驱动增长”的阶段。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美国数据中心相关债务发行总额已达254亿美元,比2024年全年增长112%,较2022年暴增18倍。

过去,科技巨头扩张多依赖自有现金流,如今它们纷纷涌向信贷市场。仅在9月和10月,Meta、Alphabet与甲骨文等公司就合计融资750亿美元。巴克莱预测,2025年全年,超大规模云服务商的债券发行可能飙至1600亿美元。摩根大通则更为激进。该行估计,未来五年仅AI数据中心的建设就需1.5万亿美元的债券融资,整体AI基础设施资金需求或高达5至7万亿美元。

庞大的融资需求,催生了越来越复杂的金融结构。资产支持证券(ABS)和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等房地产时代的工具,如今被移植到数据中心融资中。

目前,美国市场上此类AI基础设施相关证券的存量已达约490亿美元。然而,风险在于这些项目中,不少并未锁定长期租户,而是基于对AI算力需求的“预期现金流”进行融资。换句话说,许多数据中心是在没有客户的情况下就先行开建——一种典型的“投机性建设”。一旦AI需求增长放缓,现金流缺口可能迅速暴露,触发违约风险。

更糟糕的是,AI硬件折旧极快。GPU等核心设备的技术寿命仅2至4年,意味着资产价值会在债务周期内大幅缩水。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的年折旧额可能高达400亿美元,而实际收入仅150亿至200亿美元。

债务与收入的错配,让未来再融资之路充满不确定性。一些中小运营商甚至通过“抵押GPU”来融资——CoreWeave就是典型案例。它用英伟达显卡资产作抵押,获得数十亿美元贷款。这种模式一旦市场环境逆转,将可能引发系统性连锁反应。

摩根大通策略师团队在最新报告中直言:AI数据中心的投资热,正重演2000年电信业泡沫的轨迹。彼时,光纤网络的过度建设引发了大规模违约和行业崩溃。如今,类似的“过度乐观”正在AI时代重演。行业调查显示,约61%的数据中心高管对未来前景感到担忧,他们认为能源成本上升与投资过热可能在未来几年引爆行业危机。

与此同时,美国大型科技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正在走弱。2021年时,五大科技巨头的自由现金流总额为1670亿美元,如今摩根士丹利预计未来12个月将下降约16%。在此背景下,AI项目巨额投入的回报尚未明朗,而资本缺口正越来越依赖债务填补。

AI确实正在重塑世界的计算结构,但也在重塑金融风险的版图。当资本支出与技术革新相互催化、信贷市场持续膨胀时,AI基础设施正成为一场“看似无底”的投资游戏。对投资者而言,问题已不只是“AI能带来多大回报”,更是这场狂热究竟在构筑未来的数字基石,还是在吹大一个即将破裂的债务泡沫?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