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漪不断,涉及百亿私募“踩雷”事件还在发酵。
昨日,郑煤机(601717)发布一则购买信托理财风险提示公告称,此前,公司用自有资金认购外贸信托发行的3亿信托产品,目前,已提前赎回 2956.34 万元,其余存在无法按期兑付、无法全额兑付的风险,其对公司本期及期后利润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据了解,这三款信托产品分别为外贸信托-华软新动力精选 1 号单一资金信托(简称“信托1号”)、外贸信托-华软新动力精选2号单一资金信托(简称“信托2号”)、外贸信托-华软新动力精选3号单一资金信托(简称“信托3号”),信托1号产品期限2023年5月30日至2024年5月30日, 信托2号产品期限2023年5月31日至2024年5月31日,信托3号产品期限2023年5月31日至2024年5月31日,上述产品的购买金额各为1亿,预计年化收益率均为5.00%,郑煤机合计认购3亿元信托产品。
上述的信托产品委托人为郑煤机,受托人为外贸信托,投资顾问是华软新动力,信用增级人也为华软新动力。
从信托财产的管理上看,外贸信托根据郑煤机的意愿聘请华软新动力作为信托投资顾问,为信托提供出具投资建议的服务,外贸信托根据华软新动力的投资建议定向投向汇盛资产量化对冲4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编号:SZP627)。
由此可见外贸信托在此承担通道角色,业内人士称,所谓的通道业务(单一被动交易管理信托),是出于合规考量,借用信托通道完成业务合规构架,信托公司不承担主要管理责任,只需要按照合同履约执行就行。信托公司在这种业务中往往获得最低的收益,承担最低的风险。
风暴眼华软新动力,底层资产追索成功率有多大?
11月14日,一起涉案金额30亿量化私募踩雷案在金融圈内刷屏,而华软新动力作为中枢地位也卷入其中。
我们快速梳理下整个案件的发展,华软新动力旗下FOF投资汇盛私募的产品,汇盛私募将受托资金又投向了杭州瑜瑶私募的产品,而杭州瑜瑶又把资金投向了私募机构磐京投资的一款股权投资产品。由于最后一层的基金合同的打款账户是公司账户,钱就直接打到管理人磐京投资上,近期有市场消息爆出,30亿的资金直接被磐京投资转移走了。
对此,华软新动力也在公司公告中自证:“本公司管理的最终实际投资至汇盛私募(登记编号P1061345)的部分私募基金产品,因汇盛私募发生违约行为导致兑付困难。为维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针对汇盛私募的重大违约行为,本公司将持续向相关基金产品的投资人进行信息披露,并针对汇盛私募以及相关环节采取法律手段,尽最大努力实现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董事长徐以升私下表态称,“近日忙于为委托人做信息披露,以及做底层资产追索工作。”
华软新动力作为FOF产品管理人,应以筛选优选子基金和大类资产配置为特长,信托业资深专家张晓涛表示:“作为管理规模超过百亿的管理人,对下投规模超过一定比例的下层子基金,没有通过实地走访,发现实际控制人另有其人,不能不推定可能存在较大的管理失责。”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只是作为FOF管理人,如果踩雷规模较大,其自身能够为投资人提供真金白银的救济的手段可能并不多。”
从上面的投资链条上看,整个投资过程属三层嵌套。每一层管理人,都寄希望下一层被投产品贡献可观业绩,而自身只需收取管理费即可完成无损套利。也会在客观上对后续的追责维权带来挑战。
华软新动力的全称为北京华软新动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1月24日,法定代表人为徐以升,注册资金6310万。目前,基金旗下共有 479 只私募基金正在运作,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60亿元。服务对象涵盖了多类型机构投资人,包括银行、券商、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以及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家族客户等高净值客户。
从股权结构上看,北京得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公司控股股东,持股51%,余下的四家股东分别为:北京世顺泽商贸有限公司,持股24.09%,北京金陵华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20%,广东六脉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持股2.91%,北京磐升城科技合伙企业持股2%。实控人为徐以升。
股东阵容上,公司三股东北京金陵华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由华软资本全资控股,华软资本则是一家股权投资的知名集团,实控人王广宇是资本圈中的名人。在今年5月与郑煤机纠纷执行案中,由于存在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失信行为,被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判决,限制王广宇高消费。
也就是这个号称市场上管理规模最大的证券私募FOF基金之一的华软新动力,居然也把自己置身于危墙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