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突然宣布,在全国高中强制推行周末双休,力度非常之大。
目前,河北、山东、浙江、湖南、广东多省,已经正式施行。
各地高中课程表有了很大的变动,周末双休,开放自习室,但不上课。
不少学校,干脆连晚自习也取消了。
关于这件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一说,这是国家决心改变人才培养机制。
如今的AI工具,能轻松秒解高考真题。
再花那么多时间去培养刷题机器,实在是没有太大意义。
二说,学校不上课,但家长不会让学生休息。
如上海某私立学校的双休日课程表显示,精英子弟的周末充斥着马术、科创沙龙、联合国模联等高端活动,这些经历最终将转化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华丽背书。
而普通家庭子女的周末,则在廉价网课与家务劳动中消磨。
两者间的差距,已经变为认知维度的代际断层。
三说……
……
各种说法,都有道理。
而我想到的,是另外一件事。
2018年11月,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通过CRISPR-Cas9技术编辑胚胎基因,成功获得三个免疫HIV病毒的婴儿。
引起轩然大波。
全球122名科学家联名谴责。
迫于舆论压力,中国科技部不得不暂停其科研活动。
贺建奎本人,则因为非法行医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于2022年4月刑满释放。
……
至少在6年前,人们对基因编辑技术普遍持反对态度。
技术突破,不应该建立在突破伦理底线上。
但仅仅过去几年而已,这个世界的风向似乎就变了。
首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双父生育”婴儿诞生。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和他的男性伴侣,通过双雄繁殖技术得到了第一个孩子。
把男性的干细胞作为卵子,再与另一位男性的精子配对成受精卵,用人造子宫怀胎。
不仅颠覆了自然的生育规则,更突破了人类数千年的伦理防线。
当然,能接受男男生子的毕竟是少数。
要论对社会的影响,远不如另一个大瓜。
《大西洋月刊》记者伊丽莎白·布鲁尼格,在《埃隆·马斯克的后宫》一文中爆料,他实际拥有的孩子数量可能已经超过100个,远远超过公众所知的14个。
甚至,马斯克的终极目标,远远不止100个。
他认为自己肩负着拯救人类文明、延续人类火种的伟大使命,对生育充满了焦虑。
《华尔街日报》爆料,他曾对第13个孩子的母亲阿什利・斯蒂・克莱尔发送一条短信:
“在世界末日来临之前,我们需要达到‘军团’级别。”
军团是罗马帝国的最大作战单位,满编是6000人,一般4500-6000人。
所以言外之意,他希望自己大概能拥有5000个左右精英子嗣。
大多数媒体的解释,基本到这里为止。
但是,我们可以再深入一点。
回到马斯克提到的“军团”概念。
古罗马的军团,不仅仅有正规军,还必须配备同等人数的辅助军团,包括战斗工兵、轻步兵和骑兵……
辅助军不是中国古代的民夫,他们同样是战斗人员。
唯一的区别是,他们主要是由外籍自由民组成,完成服役后才能获得罗马公民的身份。
也就是说,一个军团的虽然满编6000人,但实际的标准人数是10000-12000人之间。
而且,这还只是战斗人员的数量,并没有算蛮盟雇佣军、城市守备部队和地方民兵……
时间再回到现在。
所以马斯克希望拥有的军团,可能的结构应该是类似的:
5000名子嗣组成正规军,另外招募同等数量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辅助军团,共同作为主力。
如果有可能,还可以效仿古罗马人,雇佣其他素质较低的人,作为后勤部队。
接下来有几个问题。
第一,怎么才能拥有5000名高质量的正规军。
第二,同样高素质的辅助军团从何而来。
以及,古代的辅助军团,服完役可以获得罗马公民的身份,这不仅仅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价值。
马斯克能给他们带来什么?难道奖励是和正规军一样,成为自己的儿子?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古罗马军团存在的意义,是为帝国开疆扩土;马斯克希望拥有的军团,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或许同样是开疆扩土。
只不过征服的方向,并不在地球上。
马斯克在多次接受采访时都发出警告,人口下降是文明面临的最大威胁。
地球人口若跌破 80 亿,人类文明将进入不可逆的衰退螺旋,必须要尽快成为多行星物种。
比如殖民火星。
但正如曾经英法对北美的殖民开发,殖民这回事,先不谈技术,你首先得有人。
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需要多少人?
按照他的说法,至少需要100万人口才能建立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所以早在SpaceX成立之初,马斯克就明确了目标:
大约在20年内,通过在火星上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百万人口的文明,来实现人类的跨星之梦。
马斯克将之称为“种族的生命保险”。用通俗的话来说,即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现在所有人都居住在母星,一旦遭遇什么不测,第三次世界大战、黑科技自毁或自然灾害,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
为什么选择火星?这个显而易见,太阳系中只有火星和地球环境相似。
至于太阳系之外,旅行者号至今还没有飞出太阳系,更别说载人飞船了……
这些都好理解。问题在于,哪来100万人?
既有足够高素质、又能负担得起船票的先驱者,肯定有,但很难凑到百万人。
不够怎么办?自己创造。
但创造不是那么容易的,先说第一个问题。
生孩子这回事,不是说你有条件,就能想生多少就生多少。
只有小孩才会说全都要,大人都知道身体受不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中国历史明确记载子女最多的,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共生育120个孩子;其次是宋徽宗赵佶,共有72个子女,38个儿子、34个女儿……
这些都是非常夸张的数字了。
正常来说,即便你拥有再多资源,身体素质足够棒,再怎么努力也只能生这么多。
但通过非正常繁衍,确实有可能做到。
人造子宫技术至少在1年前就实现了重大突破,连男男生子都能实现,当然也能实现马斯克的欲望。
只要付出金钱。
或许,难点并不在于马斯克能不能拥有5000个孩子,而是如何把这么多孩子培养成合格的“战士”?
早在2014年,马斯克就专门成立了一所学校Ad Astra,给自己的子女提供教育。
当然,也对外招生。
招生标准是什么?必须是智商130以上的小孩。
130是个什么概念?
全球大多数人(约68%)的智商在85-115之间,130-145的高智商群体只占2%。
也就是说,能够进这所学校学习的学生,至少也得是百里挑二的水准。
为什么要制定这样一个标准?
最大的可能性之一,是马斯克的子女都是这种高智商儿童。为了给孩子营造合适的学习环境,身边的同龄人必须同样优秀才可以。
什么样的学习环境,需要这么高质量的学生?
Ad Astra与世界上所有学校都不一样。
首先,打破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学什么课程取决于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取决于老师教给你什么。
其次,没有体育、音乐、外语等学科,重点偏向伦理、工程、数学和实用科学。
具体点,是AI编程、星际生存等未来技能,目的是“培养能在火星领导文明的下一代”。
你完全无法想象,一群小学生,居然正在学习我们这些大人都闻所未闻的课程。
Ad Astra的存在,或许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
首先,这些被招进来的天才儿童,是否就是马斯克为自己宝宝军团准备的辅助军团?
如果是,他们能得到什么?
可能就是Ad Astra的目标,领导火星文明的下一代。
古罗马的辅助军团,得到的是罗马公民身份;马斯克的辅助军团,得到的将之第一代火星公民身份。
第一代火星人最重要的任务,依然是壮大人口。
SpaceX的火星城市设计文件显示,其规划中包含 “生育中心” 和 “儿童保育舱”,配备人造子宫和基因编辑设备。
马斯克要求首批殖民者“必须携带生育能力”,并承诺为每个新生儿提供 100 万美元的 “星际公民基金”。
“你可以把火星殖民想成一个刚由受精卵进化而成的有机体,之后它会成为多细胞机体,然后进行器官的分化——这对于新世界也一样。”
这……确实比罗马公民身份,更有吸引力。
马斯克打造宝宝军团的目的,或许是为了远程火星、成为新世界之神的野心。
但对于普通人的我们来说,这其实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Ad Astra只招天才学生——这是否意味着,马斯克的子女,大概率也全是天才?
凡事没有巧合。
年初,据《华盛顿邮报》爆料,马斯克的第13个孩子是超级婴儿。
什么叫超级婴儿?
为马斯克提供服务的是基因检测公司Orchid,他们为客户的胚胎覆盖从单一基因缺陷到复杂多基因风险的全面分析,以规避包括癌症在内各种遗传疾病的风险。
也就是说,通过筛选的婴儿,极可能没有疾病、也没有遗传风险。
更关键的是,马斯克还利用基因技术给自己的孩子点亮了两项超能力:超强的记忆力和语言学习能力。
这个孩子,可能6岁就能掌握几门外语,超越以往的任何神童。
虽然这只是传言,不过马斯克并没有否认。
若这件事属实,那马斯克其余近百个孩子也一定基因编辑的产物,甚至未来的5000个,同样全部都是天才。
虽然他们最终的去处,可能是遥远的另一颗行星。
但你不能保证别人都是这种想法。
技术不分善恶。
既然马斯克可以打造宝宝军团,其他富豪同样可以。
问题是,他们的目标不一定是星辰大海,而是留在地球上壮大自己的家族……
这或许才是所有普通人即将面临的最大危机。
此时此刻,究竟有多少超级婴儿已经开始孕育?
十年、二十年后,又将有多少这种超级人类俯视数十亿基因“低劣”的普通人?
根本不可想象。
同时,AI将取代大部分创造性低的岗位。面对这种未来,90%普通家庭出来的孩子,存在的意义还剩下什么?
大部分人存在的价值,大概只剩下维持现代商业循环的完整性。
若乐观一点,奶头乐还将延续,只不过形式更高级。
普通人每天照常上班,做着毫无意义的工作,下班后玩玩虚拟游戏,和机器人聊聊天、逛逛购物平台,让自己的收入成为社会资本循环的一份子。
这样的未来世界值不值得期待,不好说。
现在还拼命卷孩子的分数、上什么学校,不是说完全没必要,但意义确实越来越小。
基因种姓制度,比任何社会制度都更难打破。(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