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暨《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十卷本)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发布了十卷本著作。吴晓求指出,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其改革与发展是重要的研究主题。他认为,脱媒是金融发展的必然现象,是由市场实现供求匹配,由此形成的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相辅相成。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决定了金融结构性的变革,资本市场定位要由融资的市场向投资的市场转变。
吴晓求称,中国资本市场20年前很难看,30年前更难看。过去中国把资本市场定位为融资市场,这个定位给资本市场发展带来了太多的问题,只为融资者服务,只为企业好,不考虑投资者的利益,法律制度政策规则都在维护融资者,这样的市场不能成长。“实际上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的枢纽,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这是对资本市场给出最准确定位的论断。”吴晓求说,枢纽相当于人的心脏,起核心作用。
吴晓求认为,发展资本市场有三个关键支点。
第一,提高上市公司竞争力。他指出,要大幅度提高上市公司竞争力,就是提高上市公司科技水平、改善上市公司结构,让科技型企业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式现代化依赖高科技企业推动,资源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使中国成为现代化国家,要推动中国科技进步和高科技企业发展。
第二,提供充分的流动性。“让更多资金进入资本市场,这很重要。”吴晓求表示,充分的流动性就是有资金优势,要逐渐推动商业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金等大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同时,建立兜底资金,即战略性储备资金,比如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类“平准基金”等都属于战略性储备资金种类。这个过程中,中国央行从传统央行转入现代央行,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吴晓求指出,过去资本市场被“妖魔化”,严禁各类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他认为,除了财政资金,其它大资金都要按比例进入资本市场,光靠股民那点钱投资市场根本起不到一个金融枢纽的作用。
第三,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吴晓求说,要从法律制度、政策规则、金融工具等多方面推动改革。资本市场需要严刑峻法,要严格打击欺诈上市、虚假信息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优化IPO制度、减持规则、退市规则、信息披露制度等。吴晓求强调,目前资本市场工具的设计均偏向融资者,一定也要有有利于投资者的工具。
在研讨会上,吴晓求此前“我这一生大概只为中国资本市场而来”的言论再次被提及。据了解,吴晓求一生的梦想,就是如何把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重要的人民币计价资产的财富管理中心和全球国际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