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迎接人工智能的“奇点”时刻

2025-05-13 10:36:40
有连云
有连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当前,全球正迎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奇点”时刻。能自主决策的AI Agent、灵活作业的人形机器人、精准诊疗的医疗AI……AI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这场决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赛道上,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持续的底层技术突破,正从逐步从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参与者"跃升为"领跑者"。

为什么沉淀数十年的AI技术,会在今年迎来商业化“奇点”?中国又将在这场科技革命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要理解这场变革,我们需要厘清三个核心问题:

1)AI产业生态的价值如何分布? —— 从芯片到算法再到场景应用的完整图谱

2) 为何2025年是AI产业商业化的重要节点? —— 技术、政策、市场三重临界点的交汇

3) 中国凭什么成为AI竞赛的领跑者? —— 从供应链到应用场景的"四位一体"优势

Q1: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主要包括什么?

人工智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大致可以分为基建、模型和应用三大环节。

在基建领域,算力与数据构成了AI发展的“地基”。这里包括基础芯片、基础软件、网络设备、计算设备及IDC服务等环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产化率从2019年的不足15%提升至2024年的35%,自主可控的需求正在推动国内硬科技环节快速成长。

模型环节是AI技术的基石,起到"大脑"的作用,主要涵盖算法研发和大模型训练。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内大模型企业,通过MoE架构训练和混合精度使用等工程化创新,将训练成本降低至可比模型的1/5,推理成本仅为OpenAI o1的1/10,这种突破性进展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在应用端,AI技术正在赋能千行百业。从FSD实现超600公里无接管驾驶,到宇树G1人形机器人售价降至9.9万元,应用场景呈现爆发式增长。ARK预测,到2030年,仅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和家庭场景就能创造26万亿美元价值。

Q2:人工智能产业为什么在2025年"未来已来"?

2025年被视为AI商业化爆发的“奇点时刻”,三大驱动力推动质变:

技术突破临界点:技术突破方面,AI Agent已从简单的聊天机器人进化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数字员工"。

根据ARK研究,企业软件投入增速将在2024-2030年间实现翻倍增长,从15%-23%跃升至27%-39%。这种跃迁的背后,是像DeepSeek R1这样的模型已经能够处理复杂工作流程。

图:AI未来发展方向

image

数据来源:易方达整理

政策与资本共振: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为AI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人工智能+"和"低空经济"写入国家战略,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培育100家AI领域独角兽企业。

全球创新周期重启:从全球创新周期来看,AI正处于类似1980年代个人电脑、2008年前后智能手机的爆发前夜的渗透率水平。

麦肯锡最新研究显示,生成式AI的全球渗透率目前仅为8%,相当于互联网发展早期的水平,但每年已能创造4.4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这个新赛道上展现出独特优势,有望占据全球AI市场30%以上的份额。这种历史性机遇,叠加我国在市场规模、应用场景等方面的优势,使得2025年成为布局AI产业不可错过的关键时点。

图:技术成熟度曲线

image

数据来源:BoA,IBIS World,Statista,Goldman Sachs,其中互联网渗透率采用美国PC渗透率进行估算,移动互联网渗透率采用美国智能手机渗透率进行估算,生成式AI渗透率采用ChatGPT和Gemini在北美地区(美国和加拿大)用户数估算,生成式AI后续渗透率虚线部分仅作为线性外推示例,不构成对未来的渗透率预测

Q3: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链为何领跑此轮机遇?

中国在AI竞赛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正在从全球产业的参与者变为推动者。

供应链优势构筑护城河:以人形机器人为例,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机电一体化产业链,从谐波减速器到伺服电机,集群效应使得中国机器人的量产成本显著低于海外。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在2024年达到392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

应用场景的深度和广度无可比拟: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系统已逐步接入医院,处理大量影像数据;在交通领域,Apollo自动驾驶测试里程不断突破。这种真实场景的淬炼,使得AI模型的迭代速度不断加速。

技术创新进入"无人区":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探索正在走向产业前沿,DeepSeek创新的MLA架构使模型训练能耗降低60%,我国在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已与国际并跑。

从全球视野看,中国AI产业已形成"供应链+场景+技术+政策"的四位一体优势。这种全方位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商业落地速度上,更反映在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上。

目前,中国企业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的专利数量全球第一,正在从技术应用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正如麦肯锡报告指出,中国有望在2030年占据全球AI市场30%的份额,成为引领AI革命的核心力量。

Q4:用ETF投资人工智能领域

人工智能未来已来。AI革命已从实验室走入千行百业,2025年将成为价值重塑的起点。通过指数化投资,可以一键配置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分享AI时代的红利。

人工智能产业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优质ETF产品,投资者可根据对不同细分领域的判断进行配置。

全产业链布局工具:

对于希望一键配置AI全产业链的投资者,相关产品科创人工智能ETF(588730)和人工智能ETF(159819,场外联接A类:012733;C类:012734)

科创人工智能ETF(588730)跟踪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从科创板市场中选取30只市值较大且业务涉及为人工智能提供基础资源、技术以及应用支持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反映科创板市场代表性人工智能产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基建领域投资工具:

在AI算力基础建设环节,芯片ETF易方达(516350,场外联接A类:018411;C类:018412)是布局半导体国产化的核心工具,聚焦半导体龙头企业。更细分的方向可以选择半导体材料设备ETF(159558)等。

应用领域投资工具:

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场外联接A类:020972;C类:020973)有望直接受益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跟踪国证机器人指数,4月10日修订后该指数人形机器人占比高达53%,且长期收益和弹性都更好。截至4月23日,国证机器人指数近五年的年化收益率为9.89%,中证机器人指数为5.96%,相比之下国证机器人指数收益率高近4%;924以来国证机器人指数收益率55.46%,较同类指数高4.76pct,弹性优秀。

消费电子ETF易方达(562950,场外联接A类:018896;C类:018897)聚焦AI终端创新,成份股筛选标准强调AI属性。

软件ETF易方达(562930,场外联接A类:019061;C类:019062)专注于AI应用落地,重点配置办公、医疗、金融等行业的软件龙头。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