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硅谷大地震!超40万人被裁员

2025-05-19 21:37:28
格隆汇
格隆汇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卷起来

5月11日,黄仁勋在米尔肯研究所会议上谈及当下的劳动力市场:

你失去工作不是因为AI,而是因为那些使用AI的人

这句话乍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但稍微琢磨一下……这味儿怎么那么熟悉?

是不是很像那句过期的毒鸡汤:你之所以穷,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万众瞩目的大人物,在点评芸芸众生时,总带着那么一些“何不食肉糜”的味道。

勤劳与富裕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同样,会不会使用AI工具,也与你是否被取代没有必然联系。

……

最近,微软刚刚交出亮眼的财报:上季度净利润258亿美元,同比增长18%

但是,即便赚再多钱,那也是属于这家企业的辉煌。

当营销团队利用AI广告节省了70%的时间,GitHubCopilo已经接管了30%的代码编写时……

作为螺丝钉的员工,不仅没有资格分享荣耀,还得面临被踢出局的风险:微软宣布裁员6000人,占全球员工的3%

裁员理由写得无懈可击:通过减少管理者精简层级,提升组织敏捷性。

但实际上,被裁员工中软件工程师占比高达40%,被优化的大多是“技工”而非管理层。

另一大重灾区是销售团队。

微软不仅要求销售经理必须掌握ResearchCopilotOperationsCopilot两大工具,而且每位客户将只保留唯一联络人。

也就是说,曾经5人小团队的工作,现在只需要1个人配合AI工具,就能完成。

既然如此,我干嘛要养5个人呢?

类似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微软。

比如318日,亚马逊宣布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裁撤1.4万个岗位,给出的理由与微软大同小异:

公司组织中存在不必要的层级。

什么叫不必要的层级?通俗点就是多余的人力资源。

去年至今,整个硅谷已经裁员超过40万。

20248月,英特尔宣布全球裁员1.5万人;年底,谷歌被爆出3万销售人员将被AI取代;20254月,特斯拉宣布全球裁员1.4万人;英特尔被爆出将裁员2.2万人……

作为全球科技精英最大的聚集地,你觉得被裁员的这数十万人都不会使用AI工具吗?

尤其是作为ChatGPT金主的微软,它旗下的员工有可能不会使用自家公司出品的AI全家桶吗?

他们一定比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更精通。

但就算你会用,一样要被裁。

"我培训了3年的AI助手,最终取代了我的岗位。"

“优化组织结构”之类的话术,看看就好;最真实的原因只有一个,企业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是否能留下来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你会不会使用新的工具,而是谁更符合新时代对“优秀”的定义。

当然,如果你不会用新工具,或许连被评估的资格都没有。

说白了,就是要内卷,大多数人只有这条路可走。

因为在新时代,大多数人都是多余的。

甚至包括始作俑者。


01

赢家通吃


这几年,我们总说AI是未来最大的财富增量。

但实际上,除了提供算力的英伟达,和成千上万利用信息差赚流量的博主……

至少到目前为止,除了广告领域,并没有出现稳定盈利的AI+业务。

换句话说,AI并没有像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样打开大众消费市场,依然只是少数人手中的高科技,而非普惠大众的技术。

它目前体现出的最大价值,依然停留在为企业降本增效这个词上。

更多的,是提高效率、减少支出,而并没有创造什么增量财富。

换个角度看。

生成式AI除了让各行各业更加内卷,加剧了人与企业之间的不平等外……它究竟创造了什么价值?

更关键的是,当“降本增效”这阵风浪席卷全球时,被牺牲的不仅仅是大量的普通人。

如微软、亚马逊这类巨头,在降本增效后,实实在在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原本还能捡捡巨头残羹冷炙的中小企业,还凭什么有资格竞争呢?

即便后者也拼命降本增效,也不太可能办到。

简而言之,就是赢家通吃的局面,将越来越普遍。

这种局面,可以说是人主动造成的,也可以说是新旧时代交替的必然阶段。

……

2077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出租车公司全权交给AI运行管理后,大量员工被算法开除。成本被压缩得越来越低,利润率越来越高。

高层们赚的越来越多,乐得不行。

但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员工裁无可裁后,AI认为:阻碍公司发展的最后阻碍,只剩下作为高层的那些蛀虫。

他们私欲太重。

于是,AI擅自把BOSS给开除了……革命者最终革到了自己。

这有些类似于奥创的做法,看起来挺没道理的。

BOSS为什么要办企业?最大的目的是赚钱。

为什么要引入AI搞降本增效?自然是为了赚更多钱。

你觉得这是人之常情,但违背了AI的任务逻辑。

所以降本增效大裁员,最终把自己也裁了……

这并非是单纯的科幻情节,在现实中,其实已经初现端倪,而且非常普遍。

你我身边,一定有类似的事情。

这两年,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们,不论懂或不懂,大多都跟着舆论走、给员工强调降本增效的概念,普遍裁员。

留下的员工熟悉AI工具,尤其是免费的那种,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这算是比较low的做法,但很普遍

在内卷的大环境中,AI的出现,确实可以替代部分普通员工,对迫切想要降低成本的企业而言,是毫无疑问的利好。

但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这未尝不是一剂毒药。

因为在现实中如果企业的重心变成降本增效,那是因为其本身就在走下坡路。

严格来说,降本增效的重心在增效上,即利用新技术、新工具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率。

但对正在走下坡路、靠降本增效的保命的企业而言,它们引入AI工具的目的是什么?

主要是降本。

至于增效,增的是单个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不是公司整体的效率。

但这能有多大意义?

来源:网络

一味地提高剩余价值率,搞出来一堆毫无价值的廉价品,就能保住市场?

一年到头,公司老板在年会上眉飞色舞地吹嘘,虽然咱们收入降了,但利润率上升了20%,未来可期啊。

等于是在强行续命,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只会更低。

这就是微软等科技巨头的降本增效,与大多数人所在的中小企业实行的降本增效,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前者主动创造工具、利用工具、实现扩张;后者被动适应时代,借用工具、强行续命。

也就是说,新时代真正的受益者,似乎只有少数几家走在前沿的科技巨头。


02

从未改变


18113月,英国本土。

随着自动化纺织机的普及,工厂主们不再需要技术娴熟的工人,更倾向于雇佣廉价的无技术劳动力操作机器,节省成本。

大量手工人因此失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伦敦、曼彻斯特等率先工业化的城市,穷人生活急剧恶化,平均预期寿命缩短了10年,仅有40岁。

为了生存,他们愤怒地集结在一起,砸毁机器和作坊。这股骚乱,短短两年便蔓延至英格兰全境。史称“卢德运动”。

在与政府对抗的过程中,卢德党人大批入狱,或被流放到澳大利亚。

历史上,类似的故事实在太多,每次科技进步都会迅速淘汰一批人。

而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收益,往往要在一代人以后,才能显现。

对此,哈佛经济学教授劳伦斯·卡茨这样解释:

只有教育水平超过科技进步对职业的需求,将更多人训练成高技术人才,他们才有工作可做,从而使劳工阶层变得富裕。

很多人根据这个理论,觉得是因为时代进步,大量工人没有学会使用新工具,所以被时代淘汰。

这乍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并不符合事实。

原因与现在的AI大同小异。

在工厂里,除了极少工种,绝大多数岗位需要使用的工具,根本就不难掌握。

是大多数人蠢到无可救药,学不会怎么按机器的开关吗?

当然不是。

原先工厂有100个工人,但现在只需要5个人操纵机器。

就算这100个人全都会用机器,也只需要5个人。

最关键的原因,不是你会不会使用新工具,而是我只需要5个人。

而在AI时代,我连5个人都不需要了,只需要1个人。

前三次工业革命,已经让绝大部分手工生产实现了流水化生产。

如今AI带来的,是决策自动化。

比如,工厂中对管道进行检修的前置作业是关停阀门,调度员每天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产生新的工作顺序并安排给工人去实施。

这样的日常流程中,调度员们虽然会尽力按照规程制定每天的任务,但不可避免会犯错且效率非常有限。

而这种“重复的、蕴藏可挖掘”的模式,如果交给AI,就能通过历史数据高效自动化流程,使得准确率大幅提升,调度员的工作内容,也从制定任务变为审核任务,负担大幅降低。

制定任务和审核任务,哪个更简单?

原先需要5个人去制定任务,现在最多只需要1个人去审核。

而这种模式,大概率是未来大部分工业的发展方向。

甚至还能再度进化。

所以,在生产力大幅跃进的同时,剩余绝大多数人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扪心自问,有多少人敢说,自己的工作对社会是有真正意义的?

而在未来,“有意义”的工作,必然会越来越稀缺。

大部分人存在的价值,大概只剩下维持现代商业循环的完整性。

奶头乐还将延续


03

大退化


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

80年代,曾有学者预言,认为到2020年,由于能通过互联网轻易获得集体智慧,人类的大脑将不会保存信息,而是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分销娱乐、社交,与获取知识、深度交流的道路背道而驰。

这则预言已经成为现实。

据《心理学前沿》最近的一项研究:1939-2022年,青年人的平均智商从139降至102,平均每年下降0.2

2000-2021年,人类注意力能维持的平均时间,从12秒减少到了不足8秒。

比金鱼强1秒。

环顾四周,此时此刻的地铁车厢里,抖音一天,人间一年的时间黑洞事件,正实实在在地发生着。

大多数人打开任何app,只要在8秒内没有被吸引,无聊感就会瞬间来袭,拇指下意识上划,果断退出。

尤其是00后这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原住民,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重塑,以便适应90%都由大数据推送的碎片化信息,以及一秒都不愿意多等的即时反馈。

这究竟是进化还是退化,有待商榷。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种趋势,未来将越来越明显。

现在各种网购和短视频平台,基本都做到了精准推送,这是大数据根据我们跟系统的互动模式,来学习我们的喜好。

其优势在于,低成本地为每个人提供了“私人定制”。

在没有AI的时代,这是不可想象的。

被大数据“监视”的感觉,我们已经体验了好些年了。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进一步发展,所有人的业余生活将更加丰富,看到的、听到的也更加符合自己的心意。

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型媒体越来越难做,互联网内容更加碎片化、去中心化,从而进入Web3.0时代,我们可以简单将之看作进化版抖音。

对每个人而言,这种趋势是好的,能吃到更多数字时代的红利。

纵向对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平均生活水平仍将继续提高。

但这样的未来世界值不值得期待,不好说。(全文完)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