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一边狂涨40倍,一边暴跌80%!“医美茅”急了

2025-05-21 19:57:03
格隆汇
格隆汇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风水轮流转

昔日千亿巨头,华熙生物,急了。

最近,华熙生物发布了名为《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的文章,节选了华泰证券、安信证券、西部证券等多家券商的研报,抨击这些券商对于“玻尿酸过时” 的市场观点。

在华熙生物发文的背后,是近几年来玻尿酸概念和重组胶原蛋白概念的对垒。

2019年上市以来,华熙生物顶着“医美茅”的名头,股价一度上涨至309元/股,市值超过1400亿元。

然而2021年之后,华熙生物股价急转直下,至今已暴跌超80%,跌去超千亿市值,仅剩200多亿元。在近期医美板块的暴涨之中,华熙生物也成为逐渐掉队的一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交所目前市值第一的锦波生物,2023年北交所上市以来股价已经上涨超10倍,市值近500亿元。

目前,锦波生物股价已经超过500元/股,仅次于贵州茅台和寒武纪。 

如果从锦波生物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时的最低价算起,锦波生物在这10年里更是已经暴涨约85倍。

因此,华熙生物这次声势浩大的“指控”,更像是华熙生物为“玻尿酸”(也称“透明质酸”)概念的一次背书。

一边是狂涨40倍的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股,一边是暴跌80%的玻尿酸概念股,到底是资本追捧新概念,还是市场的自然选择?


01


早在2023年,华熙生物董事长,也被称为“玻尿酸女王”的赵燕,曾经在公开场合指出,胶原蛋白添加至护肤品中只是“概念”,发挥的皮肤填充作用相当有限,关于胶原蛋白的研究很多都没有科学依据。

和如今这篇“檄文”的观点,如出一辙。

在这片长文中,华熙生物认为,透明质酸“在近几年资本市场的概念切换中遭遇了谎言与践踏”。

然而曾几何时,华熙生物也是“透明质酸”概念火热之时,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目前,资本市场对于“重组胶原蛋白”的追捧,充其量只能认为是“透明质酸”概念遇冷、华熙生物股价向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华熙生物真正的问题,出自于自身的运营。

从华熙生物本身来看,公司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华熙生物营收53.71亿元,同比减少11.6%,归母净利润1.64 亿元,同比大幅减少72.27%。

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板块的快速下滑。

2024年,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收入25.69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47.92%。

但这一业务板块已经连续两年下滑,2023年同比下滑18.45%,到了2024年更是同比下滑31.62%。

而针对护肤品业务的下滑,更大的问题来自于华熙生物自身的运营。

在今年一季报中,华熙生物将业绩下滑解释为“偏离了在透明质酸及糖生物产业中的全球领先地位,未能充分利用核心科技优势打造品牌”。

现实就是如此,过去几年,华熙生物在宣传业务上疯狂烧钱,然而至今仍未烧出一个真正具备号召力的品牌。

最新财报中,华熙生物的各项销售、研发和管理费用总计超过35 亿元,占到了总营收的 66.8%。其中销售费用在2024年已经同比减少,但销售费用率仍高达45.88%。

如此高昂的销售费用,却没能让旗下的护肤品牌成功崛起——

曾几何时,华熙生物也曾推出过十亿级大单品,夸迪。

2022年8月,夸迪以75.36亿元品牌价值登上202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迈入10亿级国货阵营,但此后,伴随着职场霸凌、主理人被迫出走以及管理层动荡等一系列内部负面新闻的影响下,品牌影响力逐渐衰弱。

2023年开始,各大平台护肤品销售前列,再难找到华熙生物旗下护肤品品牌的身影。

对比之下,锦波生物参与共创的同频品牌,2024年9月才成立,2个月后的双十一大促就拿下了天猫双11全周期的快消新商品第一。

在今年618大促中,同频已经位列618天猫美妆预售TOP20,领先于娇兰和资生堂。

尽管这样的爆款仍需时间检验,但自润百颜和夸迪之后,华熙已经许久没有类似爆款,无疑代表了企业在护肤品板块的发展乏力。

业绩的下滑,也就不难想象。


02


在华熙生物的业绩沦陷之下,实则玻尿酸行业正在面临整体增长压力。

去年以来,消费医疗行业普遍走弱,医美、口腔、体检行业业绩均有所下滑,同属玻尿酸三巨头的昊海生科,去年业绩也有所下滑。

近几年来,玻尿酸行业已经陷入价格内卷。

正如华熙生物的长文所说,目前,在玻尿酸行业,不论是产量还是专利水平,国内均已领先于全球,行业参与企业数量相当庞大。

昊海生物总经理吴剑英也曾表示,国内已有77个玻尿酸品牌,其中注册填充47个,机构和消费者都不知道能选哪一个。

“一证多品”的营销模式下,只要有一个医疗器械证,就能借此推出不同品牌、不同规格的同一产品,玻尿酸市场更是因此进入近乎白热化的竞争。

由于国际品牌仍旧占据着医疗产品和护肤品等终端市场中高端消费者的心智,国内玻尿酸企业只能更多地开拓低端市场,但最终也被低端定位限制,缺乏控产保价的实力,也没有定价权。

因此,面临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企业不得不降本增效,提高产能进行低价竞争,连吴剑英都曾感慨,“医美行业已经变成快消行业。”

2024年,昊海生科包含玻尿酸产品在内的医疗美容与创面护理产品业务线销售量增长96.07%,近乎翻倍,但收入增速仅13.08%,单价跌幅显著。

不过在此基础上,华熙生物和昊海生科的玻尿酸相关产品毛利率仍保持在70%以上,可见,玻尿酸仍旧是一门好生意。

问题在于,近两年来功能性护肤品层出不穷,部分消费者由于之前的乱象而对此兴趣消退,部分消费者则奔向了更新的医美成分,如重组胶原蛋白。

作为同样具有填充和修复功能的生物材料,玻尿酸和重组胶原蛋白具备不小的竞争关系。

而重组胶原蛋白的宣传要点为“类人体胶原蛋白”,可以被人体吸收,玻尿酸过往的注射问题和难以吸收也一直被人所诟病,两相对比,消费者会如何选择不言自明,重组胶原蛋白的火热也有迹可循。

作为医美行业常用的活性成分,胶原蛋白的应用实际上比玻尿酸要更早,但是价格更贵,也是因此,玻尿酸更快地进行了产业化,也更早抢占护肤市场。

然而,资本永远在追逐新的概念,胶原蛋白的价值也被迅速挖掘和扩大,于是,重组胶原蛋白成为医美行业追逐的新星。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测,2026年,基于胶原蛋白的皮肤护理市场份额将超过透明质酸,年复合增长率达52.6%。

但难以避免的是,胶原蛋白行业也正面临日渐激烈的竞争。

除去已经推出产品并获得一定市场地位的竞争对手都在推进对于胶原蛋白产品的开发,甚至曾经的赛道越来越拥挤,竞争也愈发严峻。

放眼未来,胶原蛋白企业的竞争点仍旧在于——产能。

不难想象,当参与企业日渐增加、产能逐渐提升之后,胶原蛋白行业或将逐渐呈现出玻尿酸曾经的竞争态势。


03

结语


一直以来,医美都被视为暴利行业。

2024年,锦波生物毛利率高达92.02%,甚至超过贵州茅台91.93%的毛利率,几乎傲视整个消费行业。

然而,如今的华熙未必不是未来的锦波。

消费者永远在追求新概念,但企业永远在提高产能。

当更多企业提高产能,最终无疑将走上低价内卷的老路。

到那时,或许只有真正具有稀缺性或者打造出品牌效应,且具有控产定价权的企业,才能避免像如今的华熙生物一样,在历史里振臂高呼。(全文完)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