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一心堂(002727.SZ)迎来交银基金、景顺长城等9家机构调研。这场交流会上,管理层反复强调“提升存量门店质量”的战略转向,但资本市场更关注的是——这家拥有1.15万家直营门店的西南药房龙头,为何在2024年创下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79.23%的上市以来最差业绩?
业绩持续承压,扩张策略受质疑
一心堂成立于2000年11月8日,于2014年7月2日成功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其主营业务涵盖医药零售连锁和医药配送两大板块,其中医药零售连锁业务为核心,产品以中西成药为主,同时涉及中药、医疗器械、保健品及其他个护美妆业务。
回顾一心堂上市初期至2022年的业绩表现,可谓一路稳健增长。2014年上市当年,其营业收入为44.28亿元,归母净利润达2.97亿元。此后业绩逐年攀升,至2022年,营业收入已增长至174.32亿元,归母净利润也提升至10.10亿元。这一阶段,一心堂在医药零售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然而,2023年成为一心堂业绩的分水岭。这一年,其遭遇上市以来的首次业绩下滑。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73.80亿元,同比下降0.29%;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至5.49亿元,降幅高达45.60%。此次业绩下滑,为一心堂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进入2024年,一心堂的业绩困境并未得到缓解,反而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0.0亿元,同比仅上升3.6%;但归母净利润却大幅下降至1.14亿元,降幅达79.2%,销售净利率仅 0.61%,创历史新低。这一数据表明,一心堂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盈利能力受到严重挑战。
2025年第一季度,一心堂的业绩颓势仍在延续,营收、净利润双双下降。实现营业收入47.67亿元,同比下降6.53%;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下降33.83%。这一季度业绩的下滑,进一步凸显了一心堂当前面临的经营压力。
一心堂的业绩困境与其激进的扩张策略密切相关。2024年新开门店1867家,净增1243家,总门店数达1.15万家,跻身"万店俱乐部"。然而,大规模扩张带来的高额成本压力直接反映在财务数据上:销售期间费用率攀升至29.33%,其中销售费用率超26%,同比上升1.75个百分点;毛利率持续下滑至31.79%,净利率更是低至0.61%的历史低点。
一心堂解释称,新店占比高、云南省外拓展速度快导致运营成本激增,"房租、装修、人工、日常办公等费用会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等比例增加,但其销售处于提升阶段,新店和部分次新店还处于前期亏损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一心堂的门店扩张呈现明显的"下沉"特征。2024年末,县市级门店达4464家,较年初净增1600余家,而省会级、地市级门店数量却分别减少465家和215家。然而,各级门店的日均平效均出现下滑,整体门店日均平效降至34.42元/平方米,降幅超7%。
处方药违规销售,敲响安全警钟
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一心堂的合规问题也频频暴露。
近日,一心堂旗下门店因处方药销售违规事件再度引发社会关注。据信用中国披露,一心堂文山州麻栗坡县杨万乡连锁店在未核实购药者身份及未凭处方的情况下,向中学生出售抗癫痫处方药 “卡马西平片”,导致 4 名学生服用后出现中毒及不适症状。该门店已被当地市监局处以1万元罚款。
卡马西平作为一种处方药,过量服用会导致嗜睡、昏迷、共济失调等严重中毒症状,且无特殊解毒药物。此次事件凸显了违规销售处方药的巨大风险,也反映出一心堂在门店管理和员工培训方面存在的不足。尽管一心堂已对涉事门店进行处罚并表示将加强管理,但此次事件仍对公司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事实上,这并非一心堂首次因合规问题受到处罚。2024年6月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消息,医保部门在基金监管工作中发现,一心堂旗下一些定点连锁门店存在串换药品、超量开药、为暂停医保结算的定点零售门店代为进行医保结算、药品购销存记录不匹配、处方药销售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医保基金损失。一心堂自查结果显示,9179家医保定点门店中,存在串换药品、超量开药等违规行为的比例未公开,但最终退回医保基金1070万元。
更早之前,海南、上海等地门店也曾因违规刷医保卡、销售劣药等问题被多次处罚。尽管公司每次都表示将加强整改,但违规事件仍时有发生,显示其在万店规模下内部风控与培训体系存在明显短板。
今年1月3日,在黑猫投诉平台,有消费者投诉在一心堂昆明人民西路连锁一店购买价值12.8元的腾药藿香正气水,结账时却被扣了22.8元。当网友多次致电商家试图解决问题时,却始终联系不上。这种乱扣费、多收费且售后沟通不畅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让消费者对一心堂的价格诚信产生质疑。
无独有偶,2024年8月30日,又有消费者对天津鸿翔一心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提出投诉。消费者在购买丹鹿通督片时,发现该药品与平时购买的包装存在明显差异,怀疑是假冒伪劣药品。消费者从包装盒颜色和字体等多处不同之处进行举证,并担忧药店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对广大患者的健康安全构成隐患。这一投诉暴露出一心堂在药品质量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一旦处理不当,将极大地损害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降低消费者的信任度。
转型阵痛:健康生态的故事能否撑起估值?
据中康CMH数据,2024年全年预计关闭零售药店约3.9万家,闭店率达5.7%,传统实体药店面临挑战。
面对行业变局,一心堂在2025年开始调整策略,放缓扩张步伐。截至2025年3月底,公司门店数量为11451家,较年初净减47家。在投资者活动中,公司表示今年将"以提升存量门店经营质量为主",同时推进药店分类分级管理,将药店分为专业药房和泛健康多元化药房两大类型。
一心堂也在积极拓展多元业务,包括泛健康业务、医养业务和中药业务等。2024年,其泛健康品类销售同比增长近三成,其中美妆品类占比55.6%,成为主力。医养业务则形成以昆明金鼎老年病医院为依托的三级医养融合模式。
但转型暗藏风险:健康食品120%的高增速背后,存货周转天数同比增加7天至68天,滞销风险隐现。中药与医养业务的进展更显迟缓。2024年中药板块收入15.26亿元,同比增速从2023年的11.16%骤降至4.91%;医养业务中,仅有昆明金鼎山养老院等3个示范项目落地,未能形成规模化收入。相较之下,老百姓大药房通过慢病管理带动处方药销售增长25%,这种专业服务能力恰是一心堂的短板。
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这场转型中,一心堂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当“万店”不再是护城河,什么才能支撑起第二增长曲线?答案或许藏在管理层提及的“数字化选品”和“健康服务场景”中,但资本市场更相信财报里的现金流和利润率。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比下降18.66%,这个数字比任何转型口号都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