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7月7日-7月13日)电力与天然气行业呈现结构性分化。电力板块受政策驱动,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新规明确高耗能行业绿电消费指标;天然气市场则因进口量同比下滑面临供需再平衡。行业核心数据与政策动向显示,能源结构转型持续推进,市场调节机制作用凸显。
一、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落地,高耗能行业绿电比例划定
政策明确约束性目标,强化行业责任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首次将钢铁、水泥、多晶硅及新建数据中心纳入绿电消费比例考核。其中,电解铝行业实施强制考核,而其余行业仅监测不考核。根据文件要求,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绿电使用比例需达25.2%-70%,新建数据中心则统一设定为80%。地域差异显著,四川、青海、云南等可再生能源富集区比例高达70%,而重庆作为最低省份,非水消纳权重仅10.8%。
消纳权重倒逼能源结构优化
此次政策首次将非水消纳权重与各省年度风光新增装机指标挂钩。当前,内蒙古、吉林、甘肃等19个省份非水消纳权重要求达30%以上,超半数省份门槛值为25%。中信证券分析指出,2025年非水消纳责任权重大幅提升将支撑约4600亿度绿电消纳,三北地区因权重增幅停滞或面临装机增速放缓,而沿海地区依托用户降碳需求增长,绿电直连模式有望加速推广。
煤电与新能源协同性增强
尽管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升,煤电仍承担系统调节与顶峰保供职能。三峡水库出库流量本周达23500立方米/秒,同比降26.56%,但周环比增28.42%,显示水电出力波动显著。现货市场方面,广东日前电价周环比涨2.86%至283.32元/MWh,山西、山东则因供需缓解出现10%-15%的环比降幅。业内预计,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将推动电价稳中小幅波动,煤电容量电价机制与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或成调节关键。
二、天然气市场:进口量收缩触发供需调整,区域消费分化显现
LNG进口量同比下滑26.3%,国内产量补位
2025年5月数据显示,国内LNG进口量同比锐减26.3%至484万吨,创年内新低;管道气(PNG)进口量则同比增10.3%至526万吨。同期国内天然气产量达221.5亿方,同比增9.3%,表观消费量364.2亿方,同比微增2.4%。进口结构变化反映国际市场价差影响:欧洲TTF现货价周环比涨4.5%至11.86美元/百万英热,而美国HH现货价跌5.5%至3.12美元/百万英热,国内DES现货价涨1.1%至11.96美元/百万英热,进口商转向低价气源意愿增强。
欧盟库存高位运行,消费增速放缓
欧盟第26周天然气供应量62.3亿方,同比增8.9%,其中LNG占比56.5%,管道气进口量同比降8.2%。同期消费量35.6亿方,同比降0.9%,1-26周累计消费量1770亿方,同比增7.8%。库存高位与温和气候抑制短期需求,但全年消费增速仍高于疫情前水平。国内方面,内蒙古提出完善绿电制氢、源网荷储等消纳场景,推动绿电与传统能源替代,显示区域能源转型加速。
煤层气开发取得突破,本土气源补充作用提升
华北油田山西沁水煤层气田累计产气量突破200亿立方米,成为国内首个达此规模的中浅层气田。此举有助于缓解进口依赖,尤其在LNG进口收缩背景下,本土非常规气源开发与管道气增量将成为保供重要支撑。四川美丰等企业明确未开展进口业务,侧面反映行业对进口成本波动的审慎态度。
(数据截至2025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