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内卷式”竞争
“内卷式”竞争是一种经济生态中的非理性博弈状态,其核心特征是行业内所有参与者陷入“投入增加但整体收益不升反降”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并非通过技术创新或效率提升获取竞争优势,而是依赖简单的规模扩张、价格战等低水平策略争夺市场份额,最终导致全行业利润空间持续萎缩,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从形成机制看,“内卷式”竞争往往始于个别企业的短期逐利行为。当某一行业出现市场红利时,大量资本和资源迅速涌入,企业为抢占先机开始扩大产能。随着供给快速超过需求,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企业选择以降价为手段维持市场份额。这种行为很快引发连锁反应,其他企业被迫跟进,形成“价格下降—利润压缩—进一步扩产摊薄成本—价格再降”的闭环。在这个过程中,行业整体技术进步停滞,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陷入“越努力越亏损”的怪圈。
以光伏产业为例,2022-2024年期间,硅片、多晶硅、组件等核心产品产能持续扩张,仅硅片产能就从2022年初的约200GW飙升至2024年中的350GW以上,而同期全球光伏装机需求增速远低于产能扩张速度。企业为消化过剩产能,不得不持续压低产品价格,多晶硅价格从2022年的30万元/吨降至2024年的8万元/吨,降幅超过70%,行业平均利润率从15%下滑至5%以下,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这种“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正是“内卷式”竞争的典型表现。
二、“内卷式”竞争的数据观察维度
观察“内卷式”竞争可通过一组相互关联的经济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判断行业内卷程度的“仪表盘”:
价格指数与利润率的反向背离:正常竞争状态下,价格波动与行业利润率应保持一定相关性,而内卷阶段会出现价格持续下跌但利润率跌幅更大的现象。如纺织业2019-2024年,产品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下降12%,而行业利润率从4.2%降至2.1%,跌幅达50%,呈现显著背离。
产能利用率与产能扩张的悖论:当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的合理区间时,若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10%以上增速,则说明存在盲目扩产行为。以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例,2023年产能利用率仅为68%,但当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3%,形成“越过剩越扩张”的内卷特征。
行业集中度与创新投入的倒挂:健康竞争会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与研发投入增长同步,而内卷行业往往出现集中度上升但研发强度下降的情况。黑色金属冶炼行业CR10(前10企业市场集中度)从2019年的38%升至2024年的45%,但研发投入占比从2.3%降至1.8%,显示企业更倾向于规模竞争而非技术突破。
根据银河证券专题报告中的数据分析,不同制造业呈现出差异化的内卷特征:
➢高内卷行业:光伏(硅片、组件)、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这些行业近五年价格降幅均超过30%,利润率下滑幅度超过50%,且产能扩张速度是需求增速的2倍以上。
➢中度内卷行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累计降幅15%-25%,利润率下降30%-40%,存在局部产能过剩现象。
➢潜在内卷风险行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当前利润率仍保持相对稳定,但2023-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超过需求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需警惕内卷化苗头。
从时间维度看,2022年是多个行业内卷加剧的转折点。受全球需求放缓与国内产能集中释放影响,光伏组件价格从2022年的1.8元/W降至2024年的0.8元/W,同期行业净利润率从12%降至3.5%,而产能却从300GW扩张至600GW,形成典型的内卷螺旋。
三、反“内卷式”竞争的治理路径
(一)强化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治理
市场监管部门需划定企业竞争行为红线,重点打击价格欺诈、低于成本价销售、虚假宣传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2024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明确将光伏、锂电等行业纳入重点监管领域,查处低价倾销案件32起,涉案金额超过50亿元。通过建立行业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当某类产品价格连续三个月同比降幅超过15%时,自动触发反垄断调查,可有效遏制恶性价格战。
对于地方政府不当干预市场的行为,需规范产业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2025年4月中央提出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案,明确要求清理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已有27个省份取消了针对特定行业的地方性补贴,避免“逐底竞争”导致的资源错配。例如,某光伏产业大省此前对本地企业提供每GW产能2000万元补贴,导致企业盲目扩产,政策调整后该省新增产能增速从45%降至18%,回归理性区间。
(二)推进新供给侧改革的制度突破
化解内卷的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引导资源向高效领域流动。在要素市场改革方面,需打破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区域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交易市场。如硅料生产企业可通过跨区域产能置换,将西部过剩产能转移至东部光伏装机集中地区,降低运输成本15%-20%,提升整体行业效率。
激励企业创新投入是打破内卷循环的关键。可借鉴德国“工业4.0”经验,对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的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同时建立创新成果转化基金,支持新技术商业化。某新能源企业通过研发钙钛矿电池技术,使转换效率提升至31%,产品溢价能力较传统电池片提高20%,成功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印证了创新驱动的有效性。
(三)构建健康竞争生态的长效机制
行业协会应发挥自律作用,建立产能预警与协调机制。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4年发布的《产能健康发展指引》,通过设定供需平衡系数(产能/需求)预警线(1.2倍),对超过预警线的企业实施限产建议,使2024年行业产能扩张速度从50%降至25%,缓解了供需矛盾。
在国际市场拓展方面,需推动“一带一路”沿线产能合作,将国内过剩的优质产能与海外需求对接。例如,某光伏企业在马来西亚建设组件工厂,利用当地关税优惠与劳动力成本优势,产品出口欧洲的综合成本降低12%,既消化了国内产能,又提升了国际竞争力。这种“向外疏解”与“向内提质”相结合的策略,为破解内卷提供了新空间。
四、结语
“内卷式”竞争的本质是发展模式转型滞后于经济环境变化的产物,其破解之道在于重构“创新驱动、公平竞争、开放合作”的经济生态。从光伏产业的价格战到纺织业的产能过剩,诸多案例表明,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调节难以走出内卷困境,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形成治理合力。
随着“十五五”规划中反内卷措施的逐步落地,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路径依赖,通过技术突破重塑竞争优势,通过市场统一优化资源配置,中国制造业有望从“低水平内卷”转向“高质量竞合”,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宁德时代(03750)$ $比亚迪股份(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