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东南网架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7月24日接待兴业证券1家机构调研。
公告显示,东南网架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2人,为证券事务部经理周逸铖,证券事务代表张燕。调研接待地点为公司会议室。
据了解,东南网架2025年经营计划包括多个方面。一是坚持“EPC总承包+1号工程”战略,向新型装配式EPC总承包转型,聚焦高端项目并把控风险。二是围绕“双碳”目标,通过“装配式+EPC+BIPV”等建设和运营模式大力发展新能源业务。三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秉承四大联盟国际战略拓展海外业务。四是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智制造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
据了解,公司高度重视应收账款回款,采取诸多措施加强催收,如合同评审加强资信评审、与业务员考核挂钩等。主要客户为政府等,国家化债措施有望助其加快回收,公司将关注政策并积极沟通促进现金流回笼。此外积极响应“双碳”战略拓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2024年光伏项目多地开花,首个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储能项目已公告,有利于开拓市场。
据了解,近期政策积极引导“深化供给侧改革”、“反内卷”倡议,有利于维护公平市场环境和提高企业效益,公司将持续关注国家政策并积极开展相关业务 。
调研详情如下:
一、投资者互动交流:
1、请谈谈公司 2025年的经营计划?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2025 年公司将做好如下工作:
(1)坚持"EPC 总承包+1号工程",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
2025 年,公司将坚定不移地实施"EPC 总承包+1 号工程"双引擎战略,坚持"高、精、尖、难"的市场定位。公司将充分发挥品牌、业绩、资质、平台等优势,向新型装配式 EPC 总承包转型升级。公司将立足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市场,在装配式钢结构医院、学校、体育场馆、会展中心、产业园等领域形成差异化发展,走出特色化道路,致力于成为国内绿色低碳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第一品牌。公司将聚焦"1 号工程",坚持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积极承建国家大科学工程及标志性建筑。同时,公司也将严格把控风险,在合同评审环节加强对客商的资信评审,并通过多渠道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确保公司高质量发展。
(2)因地制宜发展新势能,向新质生产力创新转型
公司将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围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理念,积极把握能源转型与低碳经济的新机遇,多举措大力发展新能源业务,以"装配式+EPC+BIPV"的建设模式及"投资、建设、运维一体化"的运营模式来拓展绿色低碳能源市场,将持续开拓 BIPV、BAPV、集中式光伏、配套储能等综合能源业务。
(3)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国内外"双循环"发展
公司将秉承东南特色的"伙伴联盟、产业联盟、品牌联盟、信誉联盟"四大联盟国际战略,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核心区域业务。抢抓双循环发展机遇,借船出海拓展增量市场,在海外开拓绿色基建、创新建材、新能源等板块的合作。重点拓展南美、北美、中东、东南亚等国家,带动建筑、大健康、新能源等产业一起走出去,提升东南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4)人工智能+数智制造,大力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
公司将推进钢结构数字化管理及数字化建造,充分利用数智化工厂的优势,驱动产业工人熟练运用智能制造设备,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效率,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
2、公司应收账款回款情况?
公司高度重视应收账款的回款工作,通过多渠道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在合同评审环节加强对客商的资信评审并进行付款信誉调查;加强业务员与应收账款回款挂钩的考核;在工程施工中结合付款情况及时沟通协调收款;对收款严重违约的客商及时提起法律诉讼等措施。
公司主要客户为政府、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政府平台企业,国家积极的化债措施有望提升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有助于公司加快应收账款回收。我们将持续关注财政政策动向和地方政府化债情况,加强与政府客户、重点客户沟通,积极促进现金流回笼。
3、公司光伏业务发展情况及未来规划?
公司积极响应中央"双碳"发展战略,持续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新能源业务,以"装配式+EPC+BIPV"的建设模式及"投资、建设、运维一体化"的运营模式来拓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市场。2024年,公司全面开展光伏新能源项目。光伏施工项目走出浙江,在广州番禺、广西百色、江苏苏州区域都有项目承揽。今年年初公司公告了《关于投资建设萧山(浦阳)零碳桃源里 110MW 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的公告》,该项目为公司首个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储能项目,该项目采用"农光互补"模式开发建设,因地制宜将绿色能源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该项目发电效益较佳、投资回报率较好。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公司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增加公司发电量及发电业务收入,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将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拓展新能源光伏及储能市场。
4、近期国家相关政策部门对相关行业提出"反内卷"的政策,请问预计对公司会有影响吗?
近期政策积极引导"深化供给侧改革"、"反内卷"倡议有利于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公司将持续关注国家政策,积极开展相关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