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A股公司赴港上市呈现明显的趋势性特征。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的成功示范,带动了更多企业加入这一浪潮。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40家企业正式向港交所递交申请材料,另有30余家企业已公开宣布启动相关准备工作。这一现象反映出内地企业对港股市场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同时也体现了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深化发展。
近期市场传出消息,内地监管部门正在考虑对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设置最低市值标准。多位券商人士透露,相关部门确实在讨论提高市值准入门槛的方案。新的标准可能参照全球存托凭证政策,将市值要求从现行的100亿元调升至200亿元。这一调整旨在确保赴港上市企业具备足够的规模实力,维护港股市场的整体质量。
市值门槛调整的政策考量
监管部门考虑调升市值门槛,主要参考了内地发行GDR的相关标准。早期大量内地公司选择在欧洲交易所挂牌上市,随后监管层于2023年收紧了GDR的上市要求。根据深交所和上交所发布的相关办法,境内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GDR时,申请日前120个交易日的A股平均市值不得低于200亿元人民币。这一标准与境外上市公司发行互联互通存托凭证在A股上市的市值要求保持一致。
新的市值门槛设置体现了监管层对港股市场质量的重视。通过筛选具备更强实力的优质企业参与港股市场,有助于完善港股板块的企业结构。这样的安排能够增强港股市场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同时与此前GDR政策设置的市值标准形成统一。企业也需要更加审慎地评估自身是否适合赴港上市,避免盲目跟风的情况出现。
小市值公司面临的挑战
今年7月份,多家市值在50亿元至80亿元区间的中小型企业密集发布赴港上市公告。锐明技术、可孚医疗、和林微纳、星环科技、鑫磊股份、酷特智能等公司均在此列。这些企业的市值分别为82亿元、78亿元、63亿元、60亿元、55亿元、54亿元。这批小市值公司的赴港上市公告呈现明显的时间集中特征,大多数企业选择在7月份披露相关计划。
从已成功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来看,绝大部分都是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10家公司中,千亿级以上的企业达到5家,百亿级以下的仅有吉宏股份1家。已经递表港交所的44家A股公司中,目前总市值均在100亿元以上,其中千亿级公司6家,200亿元到1000亿元的公司26家,200亿元以下的公司仅有12家。
如果200亿元的市值门槛得以实施,这些中小市值企业的赴港上市计划将面临重大调整。港股市场作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市场,对企业的基本面要求相对较高。每年都有不少企业申请主动退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港股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对于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而言,贸然进入港股市场未必是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