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银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困境。贷款利率持续下探,存款争夺战愈演愈烈,优质客户资源被低价抢夺。这种"内卷式"竞争已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难题。在利率下行的宏观环境下,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43%的历史低位,行业盈利空间不断收窄。
价格战背后的深层困局
银行业内卷现象集中体现在存贷款价格战的持续升级。今年初,消费贷利率一度跌至2.6%左右,部分银行甚至推出2.5%的经营贷产品。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表面上能够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实际却陷入了"赔本赚吆喝"的恶性循环。
存款端的竞争同样激烈。银行普遍存在规模情结,将存款视为立行之本。在月末、季末等考核节点,"高息买存款"现象屡禁不止。部分机构通过手工补息等隐蔽方式,将已下调的存款利率变相补回,造成实际利率"明降实升"的市场扭曲。
产品同质化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各类银行在信贷产品设计、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案等方面互相模仿,难以形成真正的差异化优势。当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时,价格竞争便成为争夺客户的主要手段。
突围路径的系统性重构
破解内卷困局需要从根本上重构银行业的商业模式。当前银行业陷入典型的"囚徒困境",每家机构都明知价格战损害整体利益,却担心竞争对手降价而被迫跟进。这种恶性循环的背后,是银行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难以摆脱的现实困境。
差异化定位成为突围的关键路径。国有银行应强化其系统重要性银行职能,限制非理性规模扩张,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中小银行则需回归本源,深耕区域特色产业,开发"小而美"的特色信贷产品,避免与大型银行在头部客户上的直接竞争。
业绩考核体系的转型同样重要。银行需要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效益导向,将风险调整收益率、客户价值贡献等指标纳入评估体系。通过改革分支机构考核体系,平衡规模、质量、效益指标的权重,引导银行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
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为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减少对单一信贷产品的依赖,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建立差异化优势,挖掘客户潜在需求、拓展非息收入,有助于银行实现多元化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