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算力券作为一种新兴政策工具在全国多地相继推出。上海发放6亿元算力券,芜湖、天津、武汉、杭州、昆明等城市也纷纷跟进。这一现象反映出地方政府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算力券本质上是政府向企业发放的权益兑换凭证,旨在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
缓解企业算力使用成本压力
算力券的推出直接回应了当前市场的现实需求。许多中小企业面临"买不起、用不起"算力的困境,这成为制约其技术创新的重要瓶颈。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算力券有效降低了企业的技术准入门槛。石家庄市规定,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可按购买算力资源费用的50%获得补贴,单个企业最高可获得100万元算力券支持。
这种补贴机制对供需双方都产生积极影响。对需求端而言,企业能够以更低成本获得所需的计算资源,加速产品研发和技术迭代。对供给端来说,算力券盘活了闲置的计算资源,提升了整体利用效率。南京智能计算中心推出算力券后,其算力平均使用率达到80%,峰值使用率接近100%,显著改善了资源配置状况。
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设
各地在发放算力券时呈现出明显的组合化趋势。除算力券外,多地同步推出数据券、模型券、语料券等配套措施。上海市提出发放6亿元算力券的同时,还配套3亿元模型券和1亿元语料券。芜湖市数据资源管理局也同时发布了数据券和算力券的实施细则。
这种组合拳式的政策设计体现了对人工智能产业链的系统性考量。算力、数据、算法、应用构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闭环,单一要素的支持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多元化的券类支持,地方政府能够更精准地对接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需求,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调发展。
算力券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早期主要聚焦智能算力,现在已扩展到涵盖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这一变化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大模型参数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混合精度训练需求,气候模拟、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研攻关也需要超算算力提供支撑。杭州高新区每年安排最高1亿元算力券,给予算力使用费用最高60%补助,单家企业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补助,有力推动了当地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