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正处于深度变革的关键节点,资产结构调整成为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路径。银行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力量,通过聚焦科技、绿色、普惠、养老及数字五大领域,引导资源配置向实体经济倾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银行业资产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各类银行机构积极响应政策导向,在资产结构优化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国有大型银行发挥引领作用,聚焦国家重点项目和产业链核心环节,提供大额长期资金支持。工商银行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突破3.1万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接近2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达到6万亿元,普惠贷款余额2.9万亿元。
中小银行立足区域特色,深耕本地市场需求。桂林银行在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余额达1176.77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301.1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三成。上海农商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11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29%。徽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接近116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超过四成,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1500亿元。中原银行绿色信贷余额417.5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两成以上,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900亿元。
数字化转型助力金融服务升级
数字技术正成为金融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积极推进数字化战略转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投资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生命资产构建专业风险管理平台,覆盖风险识别、计量、监控、预警、处置、报告等全流程环节,实现风险类型全覆盖。
在投研领域,数字化系统建设推动投研体系迭代升级。通过绩效归因系统、资产配置系统等重点项目,投研数据分析向深度、精度、效率并重的方向发展,投资决策更加精准。运营管理方面,一体化大运营管理平台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轴心,实现数据决策、流程驱动、事件触达的一体化管理。
统一监管报送平台的建设显著提升了数据治理水平。该平台构建"监管数据集市+统一报送平台"架构,实现多类报送任务的数据标准化治理和高度自动化执行。报送效率提升约50%,有效降低漏报、错报风险,为公司在数据治理、科技合规等方面提供坚实支撑。
保险资金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非标业务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功能覆盖债权投资计划的各个阶段,从项目立项到清算实现全生命周期高效管理。该平台通过集成数据管理、跨部门协作及实时数据更新,实现流程自动化和数据标准化,有效控制风险。截至2025年6月末,生命资产登记注册保险债权投资计划超120个,登记规模超1600亿元,为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供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