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场环境下,"内卷式"竞争现象日益严重。从1元秒杀网红奶茶到不足5万元智能电动车,价格混战持续升级。这股浪潮已从电商、光伏、汽车蔓延至电子、饮食、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牺牲利润为代价,逐渐陷入"越竞争、越难熬"的恶性循环。面对这一局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主动作为,综合施策,推动"内卷式"竞争治理走向深入。
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
从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反"内卷"政策信号持续强化。2025年上半年,从中央到部委层面密集出手,针对重点产业的"内卷式"竞争打出精准"组合拳"。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反"内卷"措施紧扣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线,突出约束与引导并重。在约束方面,1月印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明确各地不得违规实施财政、税费、土地、价格、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招商优惠政策。在引导方面,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兼并重组,加快淘汰炼油、钢铁等行业的落后低效产能。另一方面引导新能源、汽车、光伏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与上一轮供给侧改革不同,当前涉及"内卷"行业不乏一些新兴产业。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支持零碳园区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等。工信部则聚焦汽车、光伏、钢铁等重点行业,敦促上述产业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其中,引导近20家重点车企落实60天账期承诺,并开通问题反馈窗口,成为规范行业秩序的典型举措。
构建价格治理新框架
在当前的反"内卷"治理中,价格机制改革与价格监管正成为破解"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核心抓手。今年6月,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式通过,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明确要求"平台经营者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按照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扰乱市场竞争秩序",为恶性竞争划出法律红线。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就修订价格法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将整治"内卷式"竞争与价格治理深度绑定。修正草案中进一步明确了低价倾销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认定标准,将重点治理为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低于成本价倾销的行为。并将服务纳入低价倾销规制范围。
修订后价格法将与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协同发力,构筑起一个更全面的市场监管体系。为反"内卷"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加速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价格法修订不是扼杀竞争,而是将竞争从"价格绞杀"升维至"价值创造"。而想要终结"内卷式"竞争,需超越法律,多元协同治理。如行业自律、地方政府转型、企业加大创新驱动多方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