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109亿融资热潮!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加速IPO,四重门槛待突破

2025-08-07 06:59:09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技术展示向商业应用的关键转型期。机器人如芭蕾舞者般单脚站立,熟练操作平底锅制作煎饼,展示搬运装配等复杂技能,这些场景在机器人消费节上频繁出现。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加速从技术狂热阶段迈向实际商业落地,但产业繁荣背后隐藏着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技术展示向商业应用的关键转型期。机器人如芭蕾舞者般单脚站立,熟练操作平底锅制作煎饼,展示搬运装配等复杂技能,这些场景在机器人消费节上频繁出现。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加速从技术狂热阶段迈向实际商业落地,但产业繁荣背后隐藏着四道必须跨越的发展门槛。

资本热潮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人形机器人赛道正上演着激烈的资本竞逐。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事件达87起,披露融资金额高达109亿元。进入7月份后,融资热潮持续升温,跨维智能、星海图人工智能等多家企业相继完成超亿元新一轮融资。

资本的大量涌入迅速推高了头部企业估值水平。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估值已达10亿美元以上,由于机器人企业研发周期长、技术路线存在不确定性,拥有相对成熟商业化路径的企业更能抵御市场风险。资本向头部集中的虹吸效应愈发显著,一级市场高估值与密集融资加快了创业公司上市步伐。

超过20家机器人公司已开启IPO征程,希望通过登陆资本市场为未来技术研发与市场扩张储备资金。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投融资市场呈现头部集中化与场景垂直化特征,一级市场早期项目单笔融资破10亿元成为常态。科创板IPO审核提速,港股二次上市企业募资占比持续攀升,腰部企业开始探索多地联动融资新模式。

技术突破破解发展瓶颈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面临四重技术与商业挑战。软硬件整机系统集成构成第一重门槛,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复杂,从灵巧手、丝杠、传感器到控制系统,每个环节都是技术高地。人形机器人从研发到量产涉及复杂系统集成技术,包括具身智能模型与硬件的协同优化,我国企业在部分环节仍依赖进口技术。

数据积累不足形成第二重门槛,直接影响算法模型的智能水平。多家企业反馈数据稀缺和算法成熟度不足成为发展关键瓶颈,关键算法可靠性不足会让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现实场景中失灵。当前技术成熟度尚不足以清晰回答机器人能帮助完成什么工作这一核心问题。

量产成本控制能力构成第三重门槛。人形机器人对灵巧手的承重、灵活性与成本提出极高要求,丝杠、传感器等零部件生产成本占据机器人产品40%以上。目前我国市场主要人形机器人制造商将全尺寸机器人价格定在40万元至50万元,在这一价格体系下市场仍在观望。100台或许只是量产的分界线,在保证产能同时确保交付质量并非易事。

可持续商业化路径成为第四重门槛。人形机器人普及终究取决于功能性而非技术展示,只有应用场景落地才能真正完成商业闭环。目前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看似热闹,但仍处于小批量量产阶段,场景落地尚需时间。

我国产业链企业正通过持续研发投入走向自主突围。突围路径主要体现在场景复制能力、供应链可控性以及海外专利护城河三个层面。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部分企业已获得来自医疗康复和工业生产线的稳定订单。针对机器人控制系统难点,企业通过自研打造易用性与跨行业机器人控制器,形成技术和生态壁垒。

数据重要性越发受到关注,头部企业正斥巨资建设数据采集基地,加速构建数据工厂。企业投放近百台机器人,日均采集数万条真实场景数据,80%数据来自实际实训,20%通过仿真合成。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的具身智能创新中心为初创公司提供公共算力与数据支持,降低了单打独斗的门槛。

截至今年7月下旬,国内现存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达834家,仅上半年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183.78%。我国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突破70%,预计今年产业规模将突破379亿元。从专业品牌的技术迭代,到家电巨头的场景延伸,再到产业龙头的战略卡位,围绕人形机器人的竞合大戏已全面展开。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