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可转债市场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退出浪潮。截至8月5日,已有超过90只转债公告陆续退出市场,这一数字超越了2024年全年的88只,创下年度转债退出数量的历史新高。其中,七成以上因正股价格持续上涨触发强赎机制而被迫退出。受此影响,转债市场存量规模急剧收缩,较年初减少超过800亿元,目前市场规模已降至6527.58亿元。
强赎机制频繁触发推动市场重构
权益市场的持续回暖成为转债强赎潮的主要推动力。当可转债所属公司股票连续30个交易日中至少有15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转股价格的130%时,上市公司获得强制赎回权利。今年以来,69只转债因触发强赎条款被上市公司强制赎回,强赎占比达到75.82%,较2024年的57.95%大幅提升。
这种强赎机制对市场参与者产生双重影响。对上市公司而言,通过强制赎回促使投资者将转债转换为股票,实现债务向股权的转变,有效减少未来财务成本和偿债压力。对投资者来说,若选择不转股,将提前获得本金和利息但失去转股机会,无法享受未来股价上涨收益。当强赎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投资者可能面临直接损失。
货币政策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加速了强赎进程。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固收类资金加大转债配置力度,整体估值中枢上移,推升强赎触发概率。同时,新发转债规模收缩导致存量品种稀缺性溢价显现,转债价格水涨船高,为上市公司赎回转债提供了良好环境。
供需失衡重塑市场格局
存量转债的加速退出正在重塑市场供需格局。今年以来转债市场加上强赎和到期合计规模或超1600亿元,而新增供给规模预计仅500亿元左右。发行数量稀缺导致存量规模降幅约1000亿元,年末余额可能跌破6000亿元大关。
银行转债的大量退出对市场结构产生深远影响。苏行转债、杭银转债、南银转债、齐鲁转债等多只银行转债相继退出市场,AAA级转债规模由2024年末的2912.69亿元缩水至目前的2307.81亿元,缩水规模超过600亿元。随着浦发转债将在今年10月到期,AAA级转债规模将进一步收缩。
银行转债余额已从2023年高峰的近3000亿元减少至当前约1500亿元,市场占比也由峰值38.97%下滑至约22.64%。受制于银行板块长期破净估值导致股权融资困难,以及审核趋严,银行转债供给的持续减少正深刻改变市场结构并触发配置替代需求。
在供给端收缩明显而需求端仍保持韧性的情况下,转债市场估值有望维持高位。基于可转债自身条款逻辑和资产特性,大型金融机构的配置需求使其成为平衡风险和收益的重要工具。供需层面凸显的转债稀缺性,为转债相较其发行正股的表现在市场回调时提供更强支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