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技術分析:關於其起源的一切

2025-08-07 14:27:53
TradingView
图表和社交网络平台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技術分析是一門透過圖形方式研究和記錄股票或資產的價格和交易量變化的學科,旨在利用可預測的重複模式和現象。


技術分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日本大阪米市期貨市場。在日本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諸侯(大名)內戰後,德川將軍在1600年的關原之戰中獲勝,開始了日本的統一進程。為了維持對臣下的忠誠,德川被任命為幕府將軍,透過將政治軍事精英及其家族集中在江戶(現在的東京)來鞏固權力並維繫忠誠。


當時,大名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向耕種他們土地的農民徵收的米。由於將米運送到江戶不切實際,米被儲存在大阪港。大名在江戶的聚集引發了追求聲望的競爭,表現為奢華和其他過度消費。為了維持這種生活方式,大名出售儲存的米,甚至預售未來的收成。為了這種“未來大米”,倉庫開始發行被稱為“空米”的合約。這些合約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期貨市場之一。


這一市場中最傑出的商人是大約在18世紀初活躍的本間宗久(Munehisa Homma)。對本間來說,市場受到投資者心理的強烈影響,投資者有時對收成的預期與實際情況不同。在他的著作《金之源》中,他提出了至今仍具實用性的觀點,特別是西方許多交易者所知的「反向操作」理念:


「當大米價格開始上漲時,各地訂單同時湧入,很快大阪市場也加入了這場盛宴。當人們甚至為儲存的大米下單時,價格上漲得更快,購買熱潮變得更加明顯。但是,當你想和其他人一樣下單購買時,重要的是要站在下單賣出的一方。當人們齊心協力,堅定地向西奔跑時,你應該會發現巨大的機會。


推廣日本K線圖在西方的投資者史蒂夫·尼森(Steve Nison)在《超越K線》一書中評論道:


「在我翻譯的資料中,K線圖常被稱為坂田圖,參照本間居住的港口城市坂田。然而,根據我的研究,本間不太可能使用K線圖。這些圖表更可能是在日本明治時期初期(19世紀末)發展起來的。”


需要強調的是,儘管本間沒有使用K線圖,但這種圖形表示方式是幾個世紀以來使用價格記錄進行預測經驗的演變。


日本K線圖的革命

價格的圖形化表示在技術分析的演變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明確區分了東方與西方的投資方法。西方的傳統長條圖主要局限於顯示開盤價和收盤價,而日本K線圖則提供了更全面的投資者心理洞察。這些圖表不僅包括開盤價和收盤價,還包括每交易時段的最高價和最低價,透過K線的實體和影線以直觀的方式呈現。


或許由於長條圖的簡單性,西方投資者更專注於研究價格形態,而日本人則透過研究小群體K線來製定決策;但隨著時間推移,這兩種方法都變得同樣實用,多時間框架的理解成為東西方投資者的操作核心。


在西方,現代科技分析之父理查德·W·沙巴克(Richard W. Schabacker)是一個應用多時間框架方法的典型例子,儘管他壽命短暫,卻留下了豐富的著作。在1932年的著作《技術分析與股票市場利潤》中,他將市場運動分類為主要運動(月度)、中間運動(週度)和次要運動(日度)。在日本,細田悟一(Goichi Hosoda)——一目均衡表(Ichimoku Kinko Hyo)指標的創造者——是終生致力於分類和研究價格形態的投資者典範,超越了K線形態的使用。


隨著時間推移,西方的現代投資平台採納了日本K線圖的創新,整合了在單一格式中顯示最高價、最低價、開盤價和收盤價的能力。


在20世紀初,西方的圖表研究者被稱為「圖表分析師」(chartists),但現在,「圖表分析」(Chartismo)常與記者兼投資者理查德·W·沙巴克(1899-1935)推廣的經典方法論相關聯,這一方法論隨後由羅伯特·D·愛德華茲(Robert D. Edwards)和約翰·馬吉(John Magee)進一步出版的股票《一書》《技術分析》。


技術分析興起理論


自人類文明之初,人們就試圖透過表現周遭的現象來理解或傳遞訊息。無論是透過洞穴壁畫、符號或書面記錄,視覺化表達一直是賦予世界意義的基本工具。毫無疑問,價格波動是引人分析的現象。


早期的投資者透過圖形表示試圖在混亂中尋找秩序。透過一絲不苟地記錄價格變動,這些先驅者可能發現了令人驚訝的事情:似乎能夠預測未來行為的重複模式。這項發現一定令人興奮,因為它帶來了以看似低風險獲得顯著利潤的希望。


無需像後來的技術分析師那樣理解市場心理,這些早期投資者在這些模式中找到了實際優勢。當足夠多的人識別並根據同一模式採取行動時,該模式往往更頻繁地實現,從而增強了其有效性。因此,起初的直觀觀察演變為一種結構化的實踐,為我們今天所知的技術分析奠定了基礎:成千上萬的投資者利用這個學科來解讀市場行為並做出明智決策。


有趣事實

第一本描述股票投資現象的著作是約瑟夫‧德‧拉維加(José de la Vega)的《混亂中的混亂》(Confusión de Confusiones,1688年),故事背景設定在當時的歐洲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這部小說與其說是對當時投資方法的詳細研究,不如說是旨在娛樂並告知讀者投機的風險。


其作者也採用了比同時代作家更華麗的敘事風格:

“他們試圖通過讓那些頻繁參與其交易的人感到不安來使股票永存,就像將他們囚禁在塔中,並將鎖扔入海中,永遠無法讓他們抱有解鎖的希望。”


結論

有些人可能認為技術分析的歷史只是一個有趣但與當前實踐無關的故事。然而,歷史表明,市場不僅是數字的集合,更是人類心理的反映。技術分析遠非只是需要記憶的技巧目錄,它邀請我們理解心理動態以做出明智決策。


認識到市場由歷史模式塑造為我們提供了戰略優勢。透過研究從17世紀日本米商到現代分析師的投資人如何解讀價格與情感,我們可以更精準地預測市場走勢。這個視角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操作,也使我們在集體心理仍占主導地位的環境中成為更自覺、更準備好的投資者。


參考文獻

尼森,S.(1994)。 《超越K線:揭示日本新圖表技術》。紐約,NY:約翰威利父子出版社。

沙巴克,R. W.(1932)。 《技術分析與股票市場利潤》。紐約,NY:B.C.福布斯出版社。

愛德華茲,R. D.,& 馬吉,J.(1948)。 《股票趨勢技術分析》。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約翰馬吉出版社。

拉巴薩,Y.(無日期)。 《如何掌握日本K線? "[影片]. Youtube.


原創作者:Especulador96

原文在此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