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我国医药产业上演了一场令人振奋的逆袭大戏。越来越多的"中国造"新药获得海外市场认可,我国药企与国际巨头的合作日益深入。如今,属于我国创新药的篇章刚刚展开。
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市场也给出了积极回应,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累计涨幅约100%。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指数日前宣布修订编制方案,明确剔除医药外包企业,更纯粹地聚焦创新药核心公司,有效表征本轮创新药产业发展趋势。修订于8月11日生效,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是目前ETF跟踪的指数中首批“纯度”达100%的创新药指数。
恒生创新药ETF(159316,联接A/C:024328/024329)是市场上唯一跟踪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产品,可助力投资者参与这场医药创新的热潮。
政策破冰:创新药生态的重塑
2015年8月,《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44号文)出台,改变了中国创新药的定义标准。过去,只要未在中国境内上市的都算创新药;新规实施后,标准与海外看齐——境内外都未上市的药才能称为新药,这一改变推动了中国药企研发标准的国际化。
这一时期的政策组合拳还包括:2016年启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为后续医保带量采购奠定基础;2017年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中国药品监管迈入国际化新阶段,同年取消"三报三批"制度,加速海外药物在国内上市;2018年"4+7"带量采购政策实施,推动医药产业转向创新驱动;同年港股18A规则推出以及后续2019年科创板设立,则为创新药企提供了宝贵的融资渠道。
这些改革为我国创新药发展扫清了障碍,这一时期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数量爆发,中国企业自研创新药数量在2020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质量提升,同类首创药物占比从2015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21年的18%,特别是在PD-1、CAR-T等前沿领域;技术研发进度加快,中美新药上市时间差从8年缩短至2年以内。
走向世界: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
2021年后,我国创新药进入深度调整期,这一时期,我国药企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同靶点同类型临床进度最快的药物中,来源于中国的品种占比不断提升,2024年达120个、占比超30%。
同时,我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数量和金额屡创新高。2024年,我国药企完成19笔首付款超5000万美元的BD交易,占全球比重达22%;2025年仅上半年就完成13笔同类交易,占比升至25.5%。
今年以来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也在持续支撑创新药高质量发展。7月24日,国家医保局明确集采中选不再仅参考最低价,且最低价企业需说明报价合理性,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原则,推动医药行业转向质量和价值竞争;同月,《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及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先后出台,从研发数据、准入优化、临床使用、支付机制等多方面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如何把握本轮创新药投资机遇?
今年以来,创新药相关指数集体走强,其中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累计涨幅约100%,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宣布修订编制方案,明确剔除医药外包企业(CXO,全称为医药合同外包服务组织),成为首批在编制方案中明确剔除CXO,聚焦创新药的指数。
CXO公司主要为制药企业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外包服务,不直接获取创新药的核心知识产权,一般不承担新药研发风险,也不参与创新药专利研发和商业化成功后获取的专利授权收益。
由于CXO与创新药在商业模式和产业链价值分配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剔除CXO后,能够更纯粹地聚焦创新药核心公司,有效表征本轮创新药产业发展趋势。修订于8月11日生效,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是目前ETF跟踪的指数中首批“纯度”达100%的创新药指数。
根据剔除CXO后的指数成份股进行回测,2023年指数发布日以来、2024年、2025年初至今,指数业绩表现均更好。且自2023年指数发布日至今,修订后的指数年化收益率超47%,夏普比率也更高。
目前,恒生创新药ETF(159316,联接A/C:024328/024329)是市场上唯一跟踪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产品,可助力投资者便捷布局港股前沿创新药企。
风险提示:文中提及的指数成份股仅作展示,个股描述不作为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