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7日发布的《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实施已满三个月,科创债市场迎来显著增长。数据显示,从5月7日至8月7日,全市场公募形式新发的科技创新债券数量达到698只,计划发行规模合计8806.5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幅度明显。发行主体覆盖进一步扩大,中央国企、地方国企、大型金融机构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小银行、民营企业及股权投资机构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市场结构趋向多元化。近三个月的平均票面利率在1.8994%左右,部分高等级主体发行的票面利率甚至低至0.01%。
发行结构与主体扩展
在8806.59亿元的发行总规模中,金融机构贡献了约35.55%的份额,发行额合计3130.45亿元。其中,银行仍是主要力量,34家银行累计发行规模达2303亿元,多家国有大行和政策性银行单家发行额均在百亿元以上。证券公司合计发行541亿元,招商证券、中信证券等居于前列。股权投资机构中,北京市国资公司、建发新兴投资和光谷金控等完成多只发行,单只规模从十亿元至五十亿元不等。
发行主体呈现进一步下沉趋势,除全国性大行外,多家城商行、农商行也开始加入,包括九江银行、成都市农商行、青岛市农商行等。民营资本背景的股权投资机构如毅达资本、君联资本等,也采用增信工具进入发行行列。这种扩展不仅增加了市场容量,也为不同类型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打开了渠道。
期限安排与市场特征
近期科创债的期限结构偏向中长期化,3年以上期限的发行规模达到6677.23亿元,占比约75.8%。其中10年以上的债券数量超过50只,15年以上的也达到12只以上。这种匹配较好契合了科技创新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特性,有助于发行人稳定资金来源。
从信用等级看,绝大多数新发科创债的主体评级不低于AA,AAA评级债券占比接近四分之三。行业集中度依然较高,600余只债券中,中央国企发行200只,地方国企发行360只,民营企业发行94只,外资企业仅1只。票面利率差异显著,最高达到4.68%,最低仅0.01%,显示不同信用等级和资金需求下的定价分化。
随着政策的持续落地和市场机制完善,科创债不仅在规模上快速扩容,发行层次和期限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使更多类型的科技创新主体能够借助资本市场获得长期、低成本的融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