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经历从技术验证向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转型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链各环节呈现出加速整合的态势。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从工业应用到服务场景,整个产业生态正在重新构建。
国内机器人企业在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方面展现出强劲动力。自变量机器人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量子2号"仿人形机器人,搭载自研端到端具身基座大模型,具备62个自由度的操作能力。这款产品能够在服务、家庭、工业等复杂场景中实现功能应用,通过仿人机械臂与高自由度灵巧手的一体化设计,完成各类精细化操作任务。
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正在加速技术迭代。减速器作为机器人关节的核心部件,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整机性能。绿的谐波在谐波减速器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产品精度达到1弧分以内,已向小米、宇树科技等企业供货。双环传动在RV减速器方面实现良品率85%的技术突破,与汽车企业合作开发关节模组产品。
伺服系统作为机器人的动力核心,国产化进程明显加快。汇川技术、埃斯顿等企业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领域持续投入研发,产品性能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控制器作为机器人的"大脑",华中数控、新松机器人等企业在算法优化和系统集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产业链条延伸推动技术融合
机器人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技术融合趋势。传感器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结合,为机器人提供了更强的环境感知能力。奥比中光在机器视觉算法方面的技术积累,为机器人的精准操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格林深瞳、云从科技等企业在机器学习领域的技术突破,进一步提升了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材料科学的进步为机器人轻量化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金发科技提供的PEEK工程塑料及碳纤维复合材料,能够实现40%的减重效果同时保持高强度特性。新钢股份的特种钢材为RV减速器提供了抗疲劳寿命达1亿次的高强度合金钢。这些材料技术的突破直接推动了机器人产品性能的提升。
精密制造技术的发展为产业链提供了坚实基础。长盛轴承的自润滑关节轴承摩擦系数小于0.05,使用寿命超过1万小时,能够适配高频率扭转场景的应用需求。南方精工的高精度滚针轴承为行星减速机提供核心支撑部件。这些精密零部件的技术进步为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奠定了基础。
"出海"进程在提速发展
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产品技术水平的提升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内机器人标准工作体系已初步构建,中试、检测、认证等服务体系加速布局,技术、应用、标准均逐步实现国际化发展。
海外市场对中国机器人产品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巨轮智能获得丰田认证,在教育场景机器人领域实现突破。南方精工通过收购瑞士SAT公司,获得了国际先进技术和市场渠道。这些成功案例表明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实力正在增强。
标准互认体系的建立为"出海"提供了制度保障。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加快,特别是在具身智能、人机协作等新兴领域,中国企业有望在标准制定方面占据先机。产业链企业联合发起的专项"出海"行动,通过与海外企业建立机器人互认体系,为产品国际化铺平了道路。
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事件达87起,披露融资金额高达109亿元。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云深处、傅利叶智能等头部厂商获得战略投资。已有10余家机器人企业在港交所递交IPO招股书,资本热度持续升温。这些资金支持为企业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