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日经亚洲》采访时释放了两条重要消息:
预计将在“10月底前”基本完成与尚未达成贸易协议的国家的谈判。
如果贸易不平衡问题改善,美国对其他国家征收的“对等关税可能降低”。
尚不清楚贝森特所说的这些国家是否包含中国,8月12日是中美贸易休战的最后期限,但特朗普尚未表示是否会延长该期限。如果贝森特所说“不包含”中国,那么届时这些国家可能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国接触。如果“包含”中国,那么大概率将延长最后期限。从特朗普过去的操作习惯来看,他喜欢制造“戏剧性反转”。
《华尔街日报》也发文,揭露了特朗普达成贸易协议的方式。
第一,采用一种新型加速谈判策略,绕开传统贸易谈判机制。不要几年长谈来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广泛贸易协定,而是寻求达成快速的贸易协定,这些协定的执行取决于特朗普的个人解读,不要仲裁程序,也不要中立第三方。
第二,制造迫切感,先把“能签的单”都签下来。于是他的团队——财长贝森特、商务部长路特尼克、贸易代表格里尔——全球出击,见谁都放话:“要么谈,要么加高关税。”欧洲那边,特朗普的高级顾问米兰亲自飞去法国、德国、布鲁塞尔传话。中国这边,暂停了4月份的“关税大轰炸”后,也进入“私下谈判模式”。
第三,特朗普团队还在研究一个针对东南亚的规则:如果你出口到美国的货里“中国成分”太多,就加倍征税。问题是——“中国成分”到底怎么算?这条核心标准至今没公布,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都蒙在鼓里。
第四,先“宣布胜利”,细节慢慢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迄今签署的贸易协议细节模糊。这种打法容易赢得短期新闻,但留下执行漏洞。
这一波贸易打法,短期能让特朗普拿到“政治战绩”,对股市和支持者很有宣传效果。但留下了一些重要细节尚未完成,且高度依赖特朗普个人情绪,令协议充满变数。
特朗普也在关税问题上发表了看法,称关税对美国股市产生了“巨大正面影响”。如果联邦法院裁定其关税政策违法,美国经济可能会陷入类似1929年大萧条。(华尔街情报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