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关注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正式落地。
13日,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有关情况并回应关切。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对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实施贴息政策,是中央层面首次实施,部分媒体称之为消费贷款领域的又一次“国补”,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扩大消费的重视程度。
1元贴息资金可能带动100元贷款资金
廖岷表示,与以往直接财政补贴相比,两项贴息政策的特点是和金融政策协同发力,来发挥公共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真正的消费领域,以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的活力。
“简单测算,如果按照1%的贴息比例,意味着1块钱的贴息资金,有可能带动100块钱的贷款资金用于居民消费,或者是消费领域服务业的供给,所以这是一个公共资金和金融工具的结合产生的撬动效应。”廖岷说。
廖岷介绍,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分别从消费的需求端和供给端来发力,将财政金融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这两项政策到期后,我们还会开展效果评估,研究视情延长政策的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和调整贷款经办机构的范围。”廖岷说。
两项贴息政策尽量做到“省钱又省心”
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于红表示,两项贴息政策涉及的侧重点都是广覆盖、低门槛,也没有设置复杂的申请程序,尽量让大家做到“省钱又省心”,只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条件,就可享受政策的支持,确保精准发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
比如,居民享受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的条件,核心是要有真实的消费行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支持的是消费者合理的借贷需求和真实的消费行为,如果借款人使用个人消费贷款用于一些非消费领域,或是其他违规套利行为,这不属于政策的支持范围,将无法取得贴息资金。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的条件,核心是要将贷款资金用于经营活动。贷款资金必须合规用于正常的经营活动,例如拓展空间、优化布局、提升硬件、增加业态、人员培训、产品研发等,重点是要改善消费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不能用于投资理财和套利活动。
对于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的具体操作,于红介绍,借款人在申请个人消费贷款、签订相关贷款合同的同时,只需要增加一个操作,就是要授予贷款经办机构相关权限,允许其识别贷款发放账户或者指定账户的交易信息。
于红举例称,如果一名消费者使用个人消费贷款,在政策执行期内花了20万元用于装修、购置家具家电等消费品,假设该笔消费贷款年利率为3%,在没有贴息的情况下,他全年需要支付贷款利息是6000元,享受个人消费贷款一个百分点的贴息以后,最高可减少利息支出2000元,这样就可以获得1/3的利息补贴。
提高消费贷款利率定价能力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领域信贷供给。新的贴息政策有望与这一政策发挥联动效应。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车士义表示,一方面,贴息政策通过对贷款利息支出的补贴,直接降低居民消费和企业经营的融资成本,减轻财务负担;另一方面,再贷款政策将政策激励与银行对消费领域信贷投放相挂钩,通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低息的再贷款,促进银行加大消费领域信贷投放,让利于经营主体。
“消费贷款利率由银行综合考虑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溢价等因素,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确定,贴息部分由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给老百姓,在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同时,也兼顾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车士义表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配合财政部等部门抓好政策落实,强化政策合力,全力做好金融支持消费工作。
一是引导加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指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再贷款和贴息政策,加大对住宿餐饮、旅游、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促进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壮大,扩大高质量消费供给。加强与财政部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促进政银企融资对接,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服务业中小经营主体。
二是优化居民消费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指导金融机构深化与线上线下消费场景的融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增强消费金融产品的吸引力,支持居民真实的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贷款利率定价能力,根据客户需求和风险特征进行产品创新和差异化定价,确保消费金融服务长期可持续;持续推进支付服务便利化,聚焦食、住、行、游等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消费支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