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元生物”)迎来历史性时刻:核心产品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商品名“奥福民”)正式获批上市,同时科创板IPO注册生效。这家深耕植物源生物制药19年的企业,凭借“全球首个水稻来源重组人白蛋白”的技术突破,成为资本市场与医药行业的焦点。然而,光环之下,禾元生物正面临一场关乎生存的硬仗——在无成熟产品销售、连续六年累计亏损超8亿元的背景下,如何将技术里程碑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回报?
从实验室到临床的“黄金救命药”替代者
人血清白蛋白被誉为“黄金救命药”,在治疗失血性休克、肝硬化腹水等危重症中不可替代。然而,我国白蛋白市场长期依赖进口血浆提取制品,供需矛盾尖锐。药智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人血白蛋白批签发5470批次,进口产品占比近70%,血浆采集量不足导致医院“一药难求”现象频发。
禾元生物的奥福民以水稻胚乳为生物反应器,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实现重组人白蛋白的规模化生产。这一路线突破了传统血浆提取的原料限制,且植物细胞生产过程无哺乳动物病原体风险,安全性优势显著。2024年11月,公司披露III期临床结果:在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患者中,20g/天剂量的奥福民疗效不劣于血浆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提升效果相当,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凭借完整循证数据,奥福民于2025年7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首批适应症锁定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与传统人血白蛋白临床用途高度重合。
“奥福民的获批标志着我国重组白蛋白技术从概念验证进入产业化阶段。”生物医药分析师李航指出,“但新产品需跨越两道坎:一是医生端的认知与信任,二是医保谈判对定价的压缩。”禾元生物计划将奥福民定价约38元/克(略高于血浆制品35-40元/克的区间),但医院对药品替换的谨慎态度,可能延缓其临床渗透速度。
19年无盈利,资金链“紧绷”待解
尽管技术突破赢得监管认可,禾元生物的财务状况却不容乐观。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公司主营收入分别为0.13亿元、0.24亿元、0.25亿元,主要来自药用辅料和科研试剂服务,尚无药品销售收入;同期研发费用高达1.10亿元、1.59亿元、1.17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超463%-825%,导致连续六年累计亏损超8亿元。截至2024年底,公司货币资金仅1.6亿元,流动比率降至1.02,短期偿债压力突出。
“禾元生物的商业模式本质是‘用单一管线估值支撑全部融资’。”职业投资人陈立远分析,“奥福民的获批是其从‘烧钱研发’转向‘产品变现’的关键转折点,但销售进度若慢于预期,资金链仍可能断裂。”
为缓解市场疑虑,禾元生物核心股东承诺:若奥福民未能在2025年底前获批,或公司至2027年底仍未盈利,将延长股份锁定期12个月。这一对赌式安排在科创板生物药IPO中罕见,透露出管理层对上市后业绩的审慎态度。
深度绑定贝达药业,协同效应待验证
在商业化推进中,禾元生物选择与行业龙头贝达药业“股权+经销”深度绑定。2022年3月,贝达药业以3.85亿元入股禾元生物Pre-IPO轮,获得7.6%股权,并通过关联基金合计持股9.02%,成为第三大股东;2024年9月,双方签署《药品区域经销协议》,约定由贝达药业在约定区域独家经销奥福民。
“贝达药业的角色是‘双重赋能者’。”陈立远表示,“作为股东,其董事长丁列明出任禾元生物董事,分享企业成长收益;作为经销商,贝达利用成熟的医院销售网络和学术资源,帮助奥福民快速触达终端。”2025年一季度,贝达药业营业收入9.18亿元、净利润1.00亿元,现金流充裕,而禾元生物营销团队尚在起步阶段,渠道依赖度较高。
然而,关联交易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合作稳定性。为防范利益输送嫌疑,双方结算价按实际订单金额确定,2024年贝达药业仅支付少量订金,未发生销售额,避免了上市审核期的业绩操纵问题。未来,贝达药业将从两个维度受益:一是作为经销商分享产品毛利,二是作为股东享受估值提升。但若奥福民销售放量不及预期,或贝达因自身战略调整推广力度,禾元生物的市场开拓节奏可能受阻。
双寡头竞速,成本与规模决定胜负
禾元生物的竞争对手通化安睿特已抢占先机。2024年4月,通化安睿特采用酵母工程表达路线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在俄罗斯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商业化产品;其吉林通化基地年产50吨,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重组白蛋白产线之一。相比之下,禾元生物目前产能为10吨原液(100万瓶注射液),武汉光谷新基地预计2026年投产后年产能提升至120吨。
“植物源与酵母源的技术路线各有优劣。”药品政策研究员苏静分析,“禾元生物的水稻胚乳平台不受血浆原料限制,可通过扩大种植面积线性增产;通化安睿特则通过降低蛋白糖基化、提高发酵稳定性实现低成本生产。当两者疗效和安全性均达标后,市场选择将取决于价格和供应链稳定性。”
禾元生物的定价策略面临两难:若定价过高,难以替代进口和传统制品;若定价过低,可能牺牲利润空间。此外,植物源产品依赖农作物收成,极端天气或影响原料供应;酵母源产品需确保大规模发酵一致性,这对企业的质量体系和供应链管理提出长期考验。
以价换量,重塑400亿市场格局
我国治疗用人血白蛋白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25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95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570亿元。这一增长既源于慢性肝病等基础患者群体扩大,也寄望于重组技术突破供给瓶颈,释放被压抑的用药需求。
“重组白蛋白的替代速度取决于定价策略和支付方支持。”苏静指出,“若企业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降价扩大规模,用规模效应平衡利润,就能站稳脚跟;否则市场主导权仍会掌握在进口和传统制品手中。”
禾元生物的募投计划显示,其武汉新基地将配套智能化生产系统,目标是将单公斤糙米的重组人白蛋白产量提升至30克以上,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公司正推进奥福民进入医保目录,若成功,需求有望大幅释放,但需警惕医保谈判对价格的进一步压缩。
从批文到现款,执行质量是关键
奥福民的获批仅是禾元生物商业化的起点。接下来,公司需面对三大考验:一是产能爬坡,确保新基地2026年顺利投产并稳定供应;二是渠道渗透,在贝达药业基础上拓展更多经销商或采用直销模式;三是医保准入,通过降价换取市场覆盖,同时平衡利润空间。
“人血白蛋白这样的成熟大品种,实现进口替代绝非一日之功。”苏静强调,“禾元生物需持续兑现业绩、严控风险,才能将科研进度真正转化为回报。”
作为国内“稻米造血”第一股,禾元生物的命运将深刻影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创新生态。在血制品国产替代的浪潮下,技术突破终需市场验证——而这场验证,已拉开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