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让养老社区成为长者的“家”,城心养老绘制“中国式养老”新图景

2025-08-21 11:35:16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让养老社区成为长者的“家”,城心养老绘制“中国式养老”新图景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如何构建高质量养老体系成为时代命题。8月15日,在“城心守岁月——共绘中国式养老新图景”主题沙龙上,多位专家共议养老新趋势,探索多元化、专业化、智慧化的养老路径

让养老社区成为长者的“家”,城心养老绘制“中国式养老”新图景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如何构建高质量养老体系成为时代命题。

8月15日,在“城心守岁月——共绘中国式养老新图景”主题沙龙上,多位专家共议养老新趋势,探索多元化、专业化、智慧化的养老路径。

社区连接的重构与激活

近五年,城心养老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城市商业养老白皮书》,2020年全国城心养老社区不足1200个,2025年预计达5000个,年均复合增长率超30%。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心社区占比超60%,上海2024年已建成872个,北京核心区2025年新增项目同比2020年增长420%。

2019年,大家保险首次提出“城心养老”理念,开启了以城市核心资源为依托的养老新模式探索。经过六年实践,城心养老从“地段优势”逐步进化为“情感解决方案”。2024年,大家保险旗下专业养老品牌“大家的家”推出“城心养老2.0”,聚焦三大核心维度:将社区建筑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打造城市新地标;将养老服务从标准化向定制化升级,构建城心新医养;将金融保险与养老服务的权益结合,升级为产品融合,实现不同城市、不同家庭对养老服务的精准响应,打通保险支付通道,引领养老新趋势。

在家庭层面,创造了“独立生活+便捷陪伴”的平衡空间,使家庭代际关系从责任捆绑转向情感增值。在社区层面,它激活了城市存量资源,将传统“养老孤岛”转化为“共生共同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当代学者、作家周国平对“城心养老”的模式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传统养老社区基本都在郊区,地处偏僻,离子女和大医院比较远,且多是封闭式管理,可能形成情感孤岛。而“城心养老”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选址在城市核心地段,一箭三雕——一是可以亲近子女、享受亲情;二是临近医疗,离大医院比较近,医疗资源无缝对接;三是临近人间烟火,“城心”离交通轨道枢纽和繁华商圈近,生活氛围浓郁,让老人感觉到“我依然是这个社会中的人”很重要。

大家健康养老产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宽认为,“城心养老的目标是让养老社区成为长者的‘家’。”

在谈到社区规划时,杨宽强调,社区不仅满足长者日常餐饮和生活需求,还通过设置聚餐、聚会等空间,组织节日、生日家庭类活动等方式,为长者家庭团聚提供便利,让长者日常与子女相隔两地,也能在社区内找到家的温暖与归属感。

医康护娱一体化的突破路径

医康护娱一体化面临着跨领域资源整合难度高、社区服务与公共资源衔接低效以及适配性差三大核心挑战:

养老涉及医疗、康复、照护、娱乐四大领域,各领域资源属性差异大,如何打破领域壁垒、实现资源高效联动,是医康护娱一体化服务的首要挑战。

养老生态不能脱离城市公共资源,但实践中存在“社区内资源与外部公共资源协同不畅”的问题。例如长者在社区康复需转诊至公立医院时,可能面临挂号、诊疗、康复方案衔接的断层,影响服务连续性。

随着养老观念升级,医疗、娱乐、康复等要素的内涵发生变化,如何让一体化体系中的各要素同步迭代,避免“服务滞后于需求”,是持续面临的挑战。

“大家的家”围绕战略布局与品牌定位,从两大维度实现突破:

首先,通过运营模式设计,让医、康、护、娱形成“功能互补、流程衔接”的整体。在物理空间上,将医疗站与康复区相邻设置,便于医生直接指导康复训练。在服务流程上,照护人员记录的长者日常状况可同步反馈给医疗团队,为诊疗提供参考,实现“照护+医疗”数据互通。

其次,突破“重建设、轻运营”的行业痛点,将一体化服务与可持续保障结合。一方面依托金融与保险背景,确保医疗设备、专业人员等核心资源的长期投入;另一方面通过标准化体系,让医康护娱的融合模式可复制、质量可把控,避免因运营不稳定导致一体化服务断裂,最终实现“物理居所+生态系统”的双重价值交付。

在医疗护理方面,城心养老实现了与医疗机构的深度融合。

“大家的家”友谊城心社区近日引入了宣武中医院的住院床位,使长者在社区内即可享受住院服务,实现7x24小时生活护理与医疗保障的无缝衔接。杨宽认为,这种模式能够切实提升养老社区的综合服务能力。

养老金融的韧性支撑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秘书长周岭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在长寿时代,“养老”作为核心命题,要应对因寿命延长产生的经济保障压力。

周岭认为,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是应对长寿时代经济风险的战略制高点。与此同时,建设特色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整合资源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医疗需求,能有效缓解长寿时代下老年群体面临的慢性病、失能失智等健康风险,是应对这类风险的关键举措。

在构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进程中,保险等金融工具的作用愈发重要。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锁凌燕指出,当前中国保险业面临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随着社会进步持续发挥保险的重要作用。保险业还需要关注居民的非财务风险。如果保险业能够在提供传统金融服务的同时,提供相应的关联服务以化解消费者焦虑,能在一定程度上给长寿社会贡献“保障密码”。

在她看来,单纯提供经济补偿不再是保险演进的主要方向。“保险+”范式将为银发岁月提供资金、服务、效率三重保障。

“中国银发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显现出与相关产业融合加速、新兴产业不断涌现、集聚发展态势明显等阶段性特征,技术变化值得关注。”锁凌燕建议,保险人的角色应该复合化,保险业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与服务,积极推动模式创新。

“保险行业是目前中国养老市场上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大家保险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欣强调,行业依托险资深厚的长期资金储备和战略纵深,在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方面深入布局。特别是机构养老端,国内头部保司纷纷入局,逐步探索出了重资产、轻资产、轻重结合等布局模式,在保障长者服务高品质的同时,初步跑通了一条可持续的商业养老之路。

中国式养老新图景

从文化层面锚定“家”的情感内核,到服务层面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再到保障层面依托金融韧性的支撑,城心养老的每一步实践,都扎根于孝亲敬老的文化土壤。

城心养老不是简单的“养老地点迁移”,而是对中国式养老的系统性重构。它让长者在熟悉的社区中安享晚年,让家庭在独立与陪伴中找到平衡,让社会在可持续服务中实现“中国式养老”的目标。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