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聚焦传统建筑业提质升级,政策上指导全国各地以科技创新引领智能制造、装配式装修和绿色建筑。在此背景下,中国建筑国际扎根港澳,紧抓内地市场,在科技创新赋能上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实现高质量发展。
8月20日,中国建筑国际(3311.HK)发布2025年中期财报,收入为566.43亿元,股东应占溢利为52.59亿元。与此同时,此次宣布派发中期股息每股34港仙,派息比例为31.1%,较去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得益于上半年持续加强现金流及回款管理,经营现金流保持平稳,彰显行业龙头的经营韧性。
在“开源”方面,因2024年上半年中标了新界西堆填区扩建计划,中国建筑国际在该项目中应占合约额高达392亿元,若剔除该超大型项目,今年上半年新签合约额同比增长22.8%,为后续业绩稳健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持续斩获优质项目,巩固港澳龙头地位
北部都会区作为香港服务经济和民生的核心力量,拥有广阔的土地和明确的产业定位,不断释放优质的基建需求和产业机遇。
作为港澳工程龙头,中国建筑国际在北部都会区已获取超千亿港元项目,持续巩固市场领先地位,上半年中标新标新界元朗锦上路两单公屋,又在环保领域斩获新的成果,成功中标洪水桥净水设施第1期工程。
这离不开公司近年来在环保工程上的深厚积累。比如承建香港第一座位于岩洞内的污水处理厂——沙田岩洞污水处理厂,仅占用原沙田污水处理厂一半的面积,实现高效处理香港十分之一的污水;将军澳海水化淡厂,正式投入运营后满足香港约5%的日常淡水需求;香港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二期(O·PARK2),建成后将成为香港最大规模的厨余回收中心。
还比如新界西堆填区扩建项目,建成后预计将提供约7600万立方米的堆填容量,每日处理约1万吨固体废物,满足香港未来数十年的废物处理需求。上述项目体现了中国建筑国际在环保领域的价值和贡献,依托该领域的技术优势,特别是在施工期间减碳等技术的应用,也体现出强大的科技实力。
在澳门市场,得益于当地旅游业繁荣持续推动当地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升级需求释放,中国建筑国际抓住机遇,斩获多项酒店装修、翻新或扩建工程。
展望未来增量,港澳经济保持多元化发展态势,中国建筑国际将享受到政策加速兑现所释放出的市场红利。
交通配套方面,港澳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逐步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该工程全长达18.1公里,不含口岸投资的部分,该工程深圳段投资匡算总额约108亿元。此外,启德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刊登宪报,该项目也随之迈入新的阶段。未来上述工程加速落地、推进招标,或能给中国建筑国际创造新的项目机会。
土地供应和建筑施工方面,明确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北部都会区的土地和房屋产出将会陆续递增,包括产出至少570公顷“熟地”,约六万个住宅单位,以及约100万平方米的经济楼面面积;未来十年内,这些数字更会以倍数上升。这将有效解决房屋短缺问题,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伴随基建项目落地,未来北部都会区将要在容纳多元化的产业集群落地、建设区域教育枢纽、促进深港融合发展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低碳化的政策要求更加明确,香港《2025年建筑物能源效益(修订)条例》刊宪,加速绿色建筑与能源效率变革,以进一步推动整个建筑环境减碳。
所以,尽管短期内香港楼市面临周期性调整与结构性问题,但站在长期视角,政策端明确了潜在的房建投资和需求,这为行业带来了确定性的增量。近年来,中国建筑国际依托领先的建筑科技实力强化竞争壁垒,不断提高经营规模及市占率,未来有望继续凭借技术优势,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而在澳门市场,中国建筑国际还将继续受益于旅游经济带动的基建需求,除此之外,新的政策指引也给公司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
在新任特首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到了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澳门国际综合旅游文化区、澳门珠江西岸国际航空运输枢纽(港)和澳门科技研发产业园这四个项目建设。
据悉,前两个项目预计投资分别为200亿澳元、120亿澳元,而澳门珠江西岸国际航空运输枢纽(港)的核心之一澳门国际机场扩建填海工程,预计投资约60亿澳元。仅目前已明确披露的投资合计就达到约380亿澳元,这无疑给澳门建筑市场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科技驱动打破同质化,培育价值新增长级
将视角转向内地,投资业务模式“长改短”完成后加速订单转化,中国建筑国际凭借政府定向回购安置房等短周期项目,规模扩张的同时仍在不断改善现金流及盈利质量。
反映到经营表现上,公司上半年内地毛利率提升2.5个百分点,内地收现比接近100%,严控周转、紧握现金的发展策略得到显著体现。同时,业务还聚焦到更多新一线城市落地,拿下山东济南历城区港沟南区安置房、广东东莞常平镇木棆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项目,更多在手订单保障了未来现金流来源。
进一步来看,如果说在建筑业的旧周期里,中国建筑国际依靠建筑和投资带来规模快速扩张,那么在竞争愈发激烈的新周期里,则是不断优化的订单结构,和科技赋能相融合。这构成了中国建筑国际的差异化优势,成长能够拥抱足够的安全边际。
体现在MiC技术应用上,中国建筑国际新拓展了比如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一区中心花园28号楼改建、北京市第十四中学综合改造工程项目,后者工期仅6个月,充分验证了MiC技术在保障建筑效率和品质上的先进性。
还比如,深圳龙华区大浪街道鑫岭楼项目,应用MiC产品重点解决业主“卫生间、阳台不漏水”的核心需求。这验证了MiC技术精准优化传统结构中关键功能环节的能力,通过实践部分采用MiC的模式,也能够满足对工期与成本的平衡,有望带动MiC产品更快推广。
广州南沙大涌安置房、广州花都花山安置房两个项目,则直接体现了中国建筑国际“建筑+投资+科技”充分结合的差异化能力,通过内部合作、业务协同,公司完成从摘地建设到高质量交付的全流程。其中,南沙项目满足广州市对模块化建筑项目的激励政策要求,容积率核算时额外增加6%的激励面积,成为首个被激励项目。
从上述成果不难发现,中国建筑国际应用MiC技术到多元化的场景中,释放出独特的价值,也为自身业绩开辟了新的增长极。
近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10年再次召开,以城市更新激活内需、以好房子建设驱动供给侧升级成为政策核心。未来政策指引的发展战略,将拉动先进建造科技和功能性民生工程需求。
城市层面也在促进装配式建筑技术规模化落地。比如广州住建局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加快建设建筑业现代产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到2026年起全市出让的居住用地100%实施装配式建筑;每年度出让用地中实施模块化建筑的建筑面积占新建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10%。
这意味着,掌握新技术的建筑工程企业将获得广阔的发展机会,而中国建筑国际在港澳市场积累的科技创新,将随着内地建筑业加快转型升级,更加显现出差异化和稀缺性,也将因此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结语:
中国建筑国际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实现港澳与内地市场的双轨突破。在政策和市场共同驱动下,港澳基建红利持续释放,内地市场韧性十足,公司以科技赋能战略不断穿越周期。
当前,公司具备稳健的财务支撑,且在核心业务领域积累了领先的技术优势、市场资源及管理经验,这也为后续考虑合适的并购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建筑国际未来有机会通过战略扩张为业务发展持续提供动能,引领建筑产业的高质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