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珍酒李渡半年报溃败:营收净利润大降三四成,“牛市”啤酒的三重悖论

2025-08-22 10:25:17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酿造幸福,传递快乐”是珍酒李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珍酒李渡,06979.HK)董事长吴向东简介里的醒目标题,“为消费者酿造美酒、传递快乐、成就幸福”亦一直是珍酒李渡秉持的品牌理念。基于这一理念,2025年8月8日,珍酒李渡高调推出以“悦己生活方式”为口号

“酿造幸福,传递快乐”是珍酒李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珍酒李渡,06979.HK)董事长吴向东简介里的醒目标题,“为消费者酿造美酒、传递快乐、成就幸福”亦一直是珍酒李渡秉持的品牌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2025年8月8日,珍酒李渡高调推出以“悦己生活方式”为口号的精酿啤酒“牛市”。在刚发布盈利预警的情况下,这一跨界动作,引发市场不小讨论。

营收净利润大降三四成,上市两年后“最差”表现

8月5日晚,珍酒李渡发布盈利预警公告。公告披露,截至2025年1—6月,公司预期收入约为24亿元至25.5亿元人民币,较截至2024年1—6月的约41.3亿元,同比下降38.3%至41.9%;股东应占净利润预期下降23%至24%,经调整净利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预期下降39%至40%。

珍酒李渡在公告中坦言,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与近期影响白酒消费的政策调整,共同导致了市场需求的收缩。

除上述预警之外,珍酒李渡也对后期战略举措作了说明。面对行业主要挑战和需求,珍酒李渡将推出新的旗舰产品。珍酒李渡将进一步巩固现有的竞争地位,加速渠道周转和稳定销售渠道价格体系。同时,为捕捉增量消费需求,珍酒李渡将加快开拓新兴消费趋势及消费场景。

2023年4月27日,珍酒李渡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回顾公司上市至今表现,据东方财富网数据,2021—2024年,珍酒李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112.66%、14.79%、20.06%、0.5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98.47%、-0.23%、125.96%、-43.12%;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36.32%、-19.38%、52.53%、9.94%。近几年公司营收增速急转直下,几近停滞。净利润增速也出现负增长。

从2023年半年报和2024年半年报来看,珍酒李渡营业收入分别为35.19亿元、41.33亿元,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14.96%、17.4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85亿元、7.5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202.07%、-52.57%。

换言之,即便在2024年净利润下滑四成,但珍酒李渡还是守住了收入的正增长,而今年上半年可谓双双溃败。

正如《港湾商业观察》2025年4月8日发布的《珍酒李渡2024年业绩增速创近年来最差,存货飙升75亿如何去库存?》一文中提及,公司营收、净利润增速创下四年来最低,由以往的双位数增长大幅回落至个位数;而归母净利润则由2023年的翻倍增速断崖式负增长。

显而易见,2024年珍酒李渡的营业收入增长放缓,以及核心品牌珍酒收入、销量持续下滑,白酒业务结构性承压,高端市场收缩明显。

具体到产品层面,珍酒李渡白酒业务的分化趋势显著。2024年年报显示,如珍酒·珍三十、李渡高粱1308等高端产品营收同比下滑10.82%,从2023年的19.16亿元降至17.09亿元,占营收比例萎缩至24.2%。而珍酒·珍十五、珍酒·珍酿等次高端产品营收同比增长8.77%,达到29.95亿元,占营收比例提升至42.4%。湘窖、开口笑系列等中端及以下产品营收同比微增0.87%,录得23.63亿元,但占营收比例下滑至33.4%。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月,珍酒李渡陆续停止了珍三十、珍十五以及李渡等高端光瓶酒的接单。市场普遍猜测,此举是为促进市场供需平衡,以确保春节期间的价格稳定。而就目前“牛市”精酿啤酒的上市情况来看,这或许是珍酒李渡为调整产品结构所提前做出的战略部署。

存货高达75亿元,周转天数持续飙升

吴向东曾表示,白酒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随着经济活动变化,白酒市场需求疲软也早已反映在珍酒李渡库存指标上。

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珍酒李渡存货规模从2021年36.49亿元持续飙升至2024年75.03亿元,涨幅超一倍约105.6%。2024年存货规模相当于营业收入的106%。更严峻的是,存货周转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分别为0.88次、0.60次、0.51次、0.42次。同时,根据中国酒业协会《2025年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行业内库存周转天数健康区间为450-700天,而2024年珍酒李渡的库存周转天数远超这一阈值,为855天。若珍酒李渡未能有效解决库存消化问题,资金占用压力或进一步加剧。

2020至2023年,珍酒李渡的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517天、414.4天、612.8天以及702.85天。

不仅如此,珍酒李渡在销售模式上还存在直销遇冷,依赖经销商的风险。2024年,经销商渠道保持相对韧性,经销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1%,达到63.5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9.9%。而直销渠道(含线上、体验店等)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1.5%,降至7.1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0.1%。一般而言,过度依赖经销商或导致企业丧失终端价格管控能力,容易出现价格倒挂风险。

在分析了存货规模攀升与销售费用的变动后,注意到企业在资金循环的另一端也呈现出值得关注的趋势。2021年至2024年,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逐年递增,分别为6473万元、1.8亿元、2.43亿元、4.18亿元,规模扩张近6.5倍,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却从73.46次持续下滑至21.37次,反映出资金回笼效率的显著弱化。

精酿啤酒“牛市”,寻求新增量的战略?

有意思的是,在白酒业务正面临增长瓶颈、库存压力日增的背景下,珍酒李渡选择进军精酿啤酒市场。定价88元/375ml铝瓶的“牛市”啤酒,单毫升价格远超主流工业啤酒,甚至高于部分进口精酿产品。其“悦己生活方式”的定位,明确瞄准追求品质和个性化的新生代消费者及中产人群,意图在传统白酒消费场景之外开辟新战线。在白酒消费环境回暖迹象尚不明朗之时,“牛市”能否真正成为驱动公司增长的“牛势”引发讨论。

据京东电商平台的“牛市”啤酒旗舰店销售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牛市橡木风味高端精酿啤酒5.9度375mL铝瓶12瓶整箱装(新品)定价为720元/箱,该商品已售超2000件,买家评价超1000条。

吴向东以个人IP入局,向大众直播介绍首款高端精酿啤酒——“牛市”,此举何为?中国酒业智库专家、分析师蔡学飞向《港湾商业观察》分析道,白酒企业跨界布局啤酒(尤其是精酿),核心动因并非白酒动销下降,而是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高端白酒需求疲软、库存压力大、年轻客群流失。在此背景下,酒企需开拓新增长点。同时,在多元化发展趋势下,酒企通过啤白融合策略完善产品矩阵,提升产业链效率,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在存量市场获取新增量。

短期来看,高定价受众有限,借现有白酒渠道及白啤季节互补性是优势,但要克服品牌认知差异;长期看,精酿市场增速领跑酒业,若牛市啤酒深化差异化、拓展平价产品线,有望在消费升级中立足,市场对其未来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

然而,精酿啤酒的市场竞争尤为激烈。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精酿啤酒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预测,2025—2030年中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将呈现指数级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680亿元的基数上,2025年预计突破1040亿元。与此同时,头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亦极为激烈。本土品牌,像高大师、熊猫精酿,占据了38%的市场份额;国际品牌,诸如鹅岛、香格里拉精酿,占据了32%的市场份额;工业啤酒巨头的衍生品牌,例如青岛精酿、华润雪花,占据了25%的市场份额。在这种市场格局之下,珍酒李渡是否已做好在千亿红海市场中突围的准备,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啤白混战”背后的三重悖论,吴向东成败几何?

从风险角度分析,珍酒李渡转战精酿啤酒挑战重重。传统白酒形象与精酿啤酒的年轻化定位存在巨大鸿沟就成为首要争议。白酒主力消费群为35岁以上男性,且消费占比超70%。而精酿核心客群集中于25-35岁年轻人,该群体对品牌调性敏感度极高。“牛市”啤酒单毫升价达0.234元,较百威精酿(0.06-0.16元/ml)溢价46%~290%。同时,反观五粮液同期推出的“风火轮”精酿(0.05元/ml),锚定大众价格带,更符合渠道下沉逻辑。蔡学飞也指出,品牌认知冲突是核心挑战,消费者对白酒企业啤酒产品的专业性存疑,教育成本较高,且白酒的商务调性与精酿的年轻化、小众文化存在割裂,容易导致品牌认知混乱。

而另一争议点在于,精酿啤酒的保质期与珍酒李渡现库存管理能力的匹配性。本质上,精酿啤酒与白酒的供应链模式相斥,精酿啤酒的保质期一般为冷链30-90天,与白酒业务的越陈越贵相反。同时,精酿啤酒行业的库存周转天数明显要求更加严格,行业平均低于45天。对此,蔡学飞强调,精酿啤酒的短保质期、高频复购特性与白酒的长周期库存模式不匹配等现存问题,仍需谨慎对待。

从销售模式上,白酒与精酿啤酒二者的差异也值得注意。白酒经销商习惯“压货慢销”,而精酿需30天内完成生产到分销,再到消费的闭环。珍酒李渡若直接复用白酒渠道网络来支撑精酿啤酒的销售,在一定程度上或存在不相适配的情形。毕竟于动销逻辑对立来讲,白酒依赖圈层营销与囤货升值,精酿需高频地推与即时消费。

不过,蔡学飞也给出了一定积极回应。“珍酒李渡进军精酿啤酒赛道,可灵活地凭借成熟的全国白酒渠道网络实现快速铺货和下沉,作为头部名酒,通过电商、即时零售和直播等新渠道触达年轻消费者,也能拥有庞大的忠实消费人群,提高精酿啤酒的市场渗透率,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重塑精酿行业流量格局。短期来看,白酒巨头的入场将抬高渠道门槛,挤压中小品牌;但长期看,优质品牌、头部资本与巨量资源的进入也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精酿啤酒品类的成熟与发展。”(港湾财经出品)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