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进计算能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据存储力作为算力的重要支撑正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其价值释放与高效利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数据生产量快速增长与存储资源扩充速度不匹配的问题日益凸显,数据"应存未存"现象依然存在。与此同时,数据质量和数据规模成为决定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使得先进存力中心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存力产业规模持续扩张
国内存储产业在近年来展现出稳健增长态势,存力总规模保持高速扩张。2022年至2024年间,我国存力总规模均以超过20%的增长率持续扩张。截至2024年底,全国数据存力总规模达到1580EB,全年新增380EB,同比增长32%。这一增长速度反映出数字经济发展对存储需求的强劲拉动。
存力结构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持续优化,技术演进步伐明显加快。闪存在外置存储中的占比从2023年的25%提升到2024年的28%,显示存储系统正加快由容量驱动向性能导向转型。从区域发展角度观察,我国存力布局呈现"东部引领、中西提速"的差异化协同发展态势。多个行业已积极采用闪存类产品,呈现分层演进趋势,其中制造、互联网、金融等行业闪存替代节奏较快,占比已超45%。
先进存力中心建设路径明确
面对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对低延迟、高吞吐存储性能的需求,以及数据要素汇聚对PB级甚至EB级存储规模的要求,先进存力中心建设已成为必然选择。当前数据年产量由32.85ZB增至41.06ZB,增速达25%,但数据存储总量仅由1.73ZB提升至2.09ZB,增速为20.81%,二者增速存在差异。数据留存率由2.89%下滑至2.8%,同比下降3.15%,存储空间利用率从59%提升至61%,有效存储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针对这些挑战,先进存力中心建设需要从多个维度协同推进。在顶层规划方面,需要制定统一的先进存力中心建设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布局。结合"东数西算"战略,同步执行"东数西存",优化全国数据存储资源分布。具体举措包括完善数据治理体系,保障数据价值安全流通,深化存力算力协同发展,探索量子存储、DNA存储等先进存储技术应用。
构建存算协同新模式成为重要方向,通过部署AI数据湖存储技术,实现多源数据统一归集。依托数据清洗、标注、特征融合等治理工具,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具有行业特征的高质量数据集。采用全局数据可视编织技术,实现多源数据全局可视可管,通过构建统一数据访问接口和业务语义层,结合数据湖大规模低成本存储能力,形成湖仓一体架构,逐步打破数据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