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政府密集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方案。陕西省推出"七大行动"实施方案,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海南自由贸易港施行新规定,在投资融资环境优化方面提供要素支持。这些举措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的系统性支持体系,政策导向更加明确,覆盖融资、准入、创新等多个维度。
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各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设计呈现新特点。政策从"普惠撒网"转向"精准滴灌",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行政干预方式逐步转向制度创新,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微观主体活力。短期纾困措施向生态构建转变,着力重构"政策—市场—企业"三角关系。
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事项数量减至106项,"非禁即入"政策落地生根。上半年全国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同比增长4.6%。"四新"经济企业达2536.1万户,占企业总量的40.2%。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杭台、杭温高铁等项目成功建成投运。
法治环境不断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性法律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意见,从依法平等对待、引导守法规范经营等方面提出25条具体举措。海南省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规定,采取"小切口"立法形式,聚焦重点难点问题。
融资支持力度加大
资本市场成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截至8月25日,今年以来A股市场新增上市公司66家,其中57家为民营企业,占比86.36%。民营企业在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债券567只,总发行额2038.71亿元。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
融资渠道持续拓宽。IPO、债券发行等多层次市场工具共同发力,精准服务不同发展阶段民营企业需求。政策倾斜明显,通过设立专项融资工具、优化上市流程、鼓励并购重组等方式,提升民营企业融资可得性。风险分担机制逐步健全,担保、保险、贴息等配套政策协同落地,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和信用风险。
多部门协同发力加大融资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发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继续支持民营企业股票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债券融资。加快组建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人民银行将继续做好民营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