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23家A股公司退市!监管“快准狠”出击,市场生态重塑进行时

2025-08-26 08:05:42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A股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且意义深远的变革,退市生态的改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23家A股公司完成退市,仅7月以来,退市公司就多达9家。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A股退市节奏的明显加快,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陈代谢”。从退市类型来

A股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且意义深远的变革,退市生态的改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23家A股公司完成退市,仅7月以来,退市公司就多达9家。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A股退市节奏的明显加快,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陈代谢”。

从退市类型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变化。面值退市案例有所减少,而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与主动退市显著增加。这种变化背后,是监管部门对市场秩序的强力维护和对市场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值得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对重大违法退市的处理效率明显提升,部分公司在退市后还面临刑事追责,“零容忍”监管态势持续强化,为A股市场筑牢了合规底线。

“近年来,A股退市实现了从‘政策威慑’到‘常态化执行’的根本性转变,市场生态的‘新陈代谢’机制持续完善。”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副教授牛建波的这一观点,精准概括了当前A股退市生态的变化趋势。

监管执行的全面提速,是今年A股退市潮的一大显著特征。以福建证监局对*ST紫天的处罚为例,8月22日,福建证监局对*ST紫天因财务造假、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等问题作出行政处罚,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共被罚款3460万元。而在7月,公司就已收到深交所发出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尽管其直接退市原因为规范类强制退市,但财务造假行为同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高效性。

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9家公司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行政处罚而实质触发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最终退市类型涵盖重大违法类、交易类、规范类及财务类。其中,退市卓朗、普利退、退市锦港已因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而退市。与2024年相比,重大违法退市案例明显增加。去年52家退市公司中,仅新海退和退市博天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而今年这一数字的大幅增长,彰显了监管部门打击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力度和决心。

监管部门通过“快、准、狠”的执行方式,充分发挥退市机制的净化作用。“快”体现在从立案调查到处罚落地,再到交易所启动退市程序,周期被显著压缩,不给市场留下炒作空间。以退市锦港为例,公司于5月29日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其2022年至2024年多份财报存在虚假记载,股票被施以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处理,至7月25日正式摘牌,全程仅用时约2个月。如此高效的处理速度,让违法违规公司无处遁形。“准”则是指精准打击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严重破坏市场信用的“关键病灶”。监管部门通过深入调查和严格审查,准确识别出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退市机制能够精准发力。“狠”体现在不仅坚决将公司逐出市场,更通过高额罚款与刑事追责等手段,实现对相关责任人的立体化追责。近期,多家已退市公司收到了高额罚单,例如,泰禾3(原“ST泰禾”)被罚600万元,公司相关责任人合计被罚款1140万元;R通达1(原“*ST华铁”)及其实际控制人、相关当事人也被拟处罚款合计2415万元。这些高额罚单不仅让违法违规主体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也起到了强大的威慑作用。

在牛建波看来,当前A股退市呈现“三个加速”和“一个新维度”的特征。“三个加速”即数量增加、节奏加快、类型变化加速。越来越多的公司因各种原因退出市场,退市节奏明显快于以往,退市类型也更加多样化。“一个新维度”则体现在2024年新规强化了“规范类退市”,将资金占用、内控审计“非标”等治理缺陷直接与退市挂钩。这标志着监管思路的演进,从以往主要惩戒经营失败的“结果”,转向直接清除存在严重治理问题的公司,防患于未然。这种监管思路的转变,有助于从源头上净化市场环境,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重大违法退市的全面提速,标志着A股“劣币出清”机制已从“政策意志”落地为“实际行动”,对市场生态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对违法主体而言,“短周期退市+高额追责”的组合拳,彻底打破了“财务造假后拖延退市、转移资产、逃避责罚”的侥幸心理。在严格的监管环境下,违法违规行为将无所遁形,违法主体必将为其行为付出惨痛代价。对市场参与者而言,倒逼强化合规意识,当“造假即退市,退市必追责”成为常态,上市公司在财务披露、内控管理等环节的违法成本大幅提升,有助于从源头减少“带病上市,持续造假”行为。这将促使上市公司更加注重自身的合规经营和规范管理,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从而提升整个市场的公信力和吸引力。

除了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主动退市也渐成气候。今年以来,已有5家公司选择主动退市,其中玉龙股份、中航产融等已摘牌。从动因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产业整合与战略协同的吸收合并,如海通证券;二是因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或为寻求更灵活发展空间而主动退出,最新案例为*ST天茂。8月20日,*ST天茂公告称,公司目前正在推进主动终止上市相关事项,将于8月25日举行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会,审议公司以股东会决议方式主动终止上市相关议案。

梳理主动退市方案可见,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相关方案普遍设置了现金选择权,且行权价格通常高于公司停牌前的收盘价。例如,玉龙股份的行权价为13.2元/股,较停牌前收盘价溢价2.88%;中航产融的行权价为3.54元/股,同样略高于其停牌前股价。这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减少了因公司退市而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在业内人士看来,主动退市正从过去的“无奈之举”,转变为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战略选择。牛建波认为,其好处主要有三:一是获取战略调整空间,摆脱公开市场短期的业绩考核压力,为公司进行深度业务重组或长期转型赢得宝贵时间。在公开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往往面临着较大的业绩考核压力,这可能会限制公司的战略调整和长期发展。而主动退市后,公司可以更加专注于自身的业务重组和转型,制定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二是降低运营成本,显著节省维持上市地位所需的高昂合规与信息披露费用。上市公司为了维持上市地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合规管理和信息披露。主动退市后,公司可以减少这些方面的支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主动风险隔离,当公司经营面临重大不确定性时,主动退市有助于集中精力化解风险,保护公司核心价值。在公司经营面临重大风险时,如果继续留在公开市场,可能会受到市场波动和投资者情绪的影响,进一步加剧公司的风险。而主动退市后,公司可以更加专注于风险的化解和核心价值的保护,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不过,投资者仍须警惕主动退市背后潜在的风险。牛建波提醒:一是现金选择权的定价,大股东提供的行权价通常高于市价,但很可能远低于投资者的买入成本,甚至低于每股净资产,投资者将面临“割肉”离场的艰难抉择。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投资成本和收益预期,谨慎做出决策。二是退市后的流动性风险,若选择继续持股,股票将被转入流动性远逊于主板的场外市场,可能面临估值和股价进一步下跌的风险。这实质上是在“确定的损失”与“不确定的更大损失”之间进行选择。投资者需要充分认识到退市后股票流动性的变化和估值下跌的风险,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上海定达律师事务所律师盛一舟表示,若投资者认为公司主动退市过程中存在虚假陈述或利益损害,可以通过多种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包括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以及提起股东代位诉讼等。这为投资者提供了法律保障,让投资者在面对公司违法违规行为时,能够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股退市生态的深刻变化,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监管部门推动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A股市场将迎来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投资标的和更加稳定的投资回报。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