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季高温来袭,空调负荷激增,电网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传统电厂受限于固定容量,难以快速响应用电峰值需求。此时,一种"看不见的电厂"正悄然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分散的能源资源整合为统一调度的"城市电力调节池",为夏季用电高峰提供有力保障。
数字化聚合破解传统电厂调节难题
虚拟电厂通过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将分布式光伏、储能装置、可调节负荷等资源进行聚合。这种"化零为整、聚沙成塔"的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电厂调节性不足的问题。当用电负荷突然飙升时,传统电厂往往受制于容量上限,无法提供额外发电量。而虚拟电厂能够引导用户降低用电,或让电动车向电网反向放电,实现灵活的削峰填谷。
目前我国已建成投运的虚拟电厂总调节能力超过3500万千瓦,相当于1.5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这一数字在未来五年将突破5000万千瓦。从经济性角度看,通过火电厂实现电力系统削峰填谷,满足5%的峰值负荷需要投资4000亿元,而通过虚拟电厂仅需投资500亿至600亿元,既满足环保要求,又能显著降低投入成本。
多地实践验证夏季保供成效
上海作为超大城市,用电负荷密度高、峰谷差极大。截至2025年8月,上海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已接入49家运营商,总申报可调能力达203.24万千瓦,较2024年底大幅提升81.17%。今年以来,上海虚拟电厂累计削峰能力突破200万千瓦,单次最大响应达116.27万千瓦,相当于瞬间"唤醒"一座中型火电厂的供电能力。
浙江今夏启动虚拟电厂市场化响应,19家虚拟电厂、265家二级用户参与其中。充电桩、储能、分布式电源、景观照明等零散资源通过统一调度,在夏季用电高峰季帮助全社会平稳度过"尖峰时刻"。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作为国内最早投入运营的平台之一,通过政府真金白银的支持推动试点项目成功验证商业模式。
宁夏作为新能源发电大省,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在2023年实现了虚拟电厂常态化市场运营。在新能源发电量多的时段,虚拟电厂平台引导用户上调负荷,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在用电高峰期,则引导用户下调负荷来增加电网保供能力,实现负荷跟随发电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