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进入深度赋能实体经济的新阶段。政策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并在基础支撑、标准建设、场景拓展等方面提出系统性规划。随着地方细则和行业方案的加速落地,AI技术正快速渗透农业、建筑、民生等关键领域,产业升级路径逐渐清晰。
政策体系完善:从顶层设计到行业落地
国务院《意见》首次以量化目标形式明确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的阶段性任务。到2027年,人工智能将在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等六大领域实现广泛深度融合;到2030年,智能终端及智能体应用普及率将超90%。国家发改委表示,后续将围绕重点行业制定“人工智能+”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与举措,并加快分层分行业标准建设,推动数据、模型等要素的协同共享。
地方层面积极响应,浙江、广东等地已率先出台配套政策。例如,浙江嘉兴在智慧农业领域提出建设智能监控系统,利用AI模型优化生物育种和病虫害预警;广东则聚焦智能建造,推动建筑工业化与AI技术协同发展。政策体系的完善不仅为技术应用提供方向,更通过资金支持、场景开放等机制降低企业试错成本。
此外,政策强调“软环境”建设,包括人才培养、安全治理和国际合作。中国政法大学专家指出,标准体系的统一将大幅降低跨行业协同成本,例如《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已明确技术框架,为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场景加速落地:农业、建筑与民生领域突破
在农业领域,AI技术正从试点向规模化渗透。浙江托普云农推出的“作物卫士”AR眼镜和智能机器狗,实现了田间作业的实时监测与精准管理;湖北富邦科技通过“土壤大数据+AI”优化种植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政策推动下,农业机械化与数字化水平提升,为AI技术提供硬件载体,加速“点状试点”向“面状普及”转变。
建筑行业则依托AI破解传统痛点。一智科技开发的“安心筑”平台,通过任务派单、区块链存证等技术,实现施工全流程透明化管理,解决用工纠纷和薪酬拖欠问题。山东、四川等地将智能建造纳入政策扶持范围,明确新增试点城市和项目目标。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智慧建造市场规模预计达1.5万亿元,其中施工管理、建筑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增速显著。
民生领域,AI技术逐步融入医疗、教育等场景。例如,AI辅助诊断系统在基层医疗机构试点,缓解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智能教育平台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提升教学效率。政策鼓励开发轻量化、低成本解决方案,推动技术普惠。
当前,AI应用仍面临数据壁垒、商业闭环等挑战,但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正加速技术迭代与场景创新。随着行业标准完善和标杆案例涌现,AI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本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