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医疗器械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医疗器械流通行业正迎来深刻变革。作为专业型医疗器械流通平台头部企业,上海建发致新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发致新(201584.SZ)")凭借自主开发的分销和直销平台、院端SPD管理服务,积极适应政策变革,2024年营收达179.23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29%,在专业型医疗器械流通平台企业中位居前列。
集采政策重塑医疗器械流通格局,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目前,医疗器械集中采购政策主要分为国家集采、联盟集采及省级集采三种形式。自2020年至今,国内已在全国层面实施了高值耗材五个批次的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覆盖了血管介入冠脉支架、骨科脊柱、骨科关节、眼科晶体、骨科运动医学、人工耳蜗以及外周血管支架等多个领域。在联盟集采和省级集采方面,围绕血管介入、外科产品、IVD化学发光、IVD生化产品等重点医疗器械项目,已经建立了持续扩大升级的集采产品目录。
医疗器械集采政策的持续推进深刻重塑了国内医疗器械流通行业,渠道扁平化和集中化趋势明显。集采政策通过集中采购谈判手段大幅压低医疗器械的销售价格,给予中标企业以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低的销售推广需求,传统多级经销、层层加价的流通体系已不再适应新的生态。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倾向于把产品直接卖给专业的医疗器械商业流通公司,再由其对接中标的公立医院,集采后的医疗器械两票销售模式比例大幅增加,流通链条大大简化。
同时,随着集采的推进,医院端医疗器械直销业务的市场份额从传统区域经销商向专业规模医疗器械流通商集中。医疗器械流通规模大、产品流向管理透明、内部合规管理体系完善的专业型医疗器械流通服务商成为公立医院和生产厂家重点合作的运营商。数据显示,2020-2023年,国内医疗器械流通行业CR4分别为18.62%、19.96%、21.72%、22.37%,四年间提升了3.74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
老龄化加速医疗器械市场扩容,建发致新实现高速增长
医疗器械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关键支柱。近年来,国家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制定了多项政策予以扶持,大力激励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人口老龄化加剧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据国统局数据,2020-2024年,国内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为1.91亿人、2.01亿人、2.10亿人、2.17亿人、2.20亿人,占当年度全国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3.5%、14.2%、14.9%、15.4%、15.6%。老年人因全身机能衰退和免疫功能减弱,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呈刚性增长。
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内卫生总费用规模逐年扩大。据卫健委数据,2019-2023年,国内卫生总费用分别为6.58万亿元、7.22万亿元、7.68万亿元、8.48万亿元、9.06万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8.30%。
目前,国内现已发展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仅次于美国。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蓝皮书(2025)》数据,2020-2024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分别为7648亿元、8908亿元、9830亿元、10328亿元和10638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8.60%。
在这一背景下,国内两类医疗器械流通平台企业正积极抢占医疗器械这一万亿级供应链赛道。一类是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如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和九州通;另一类是专业型医疗器械流通平台企业,如国科恒泰、润达医疗和建发致新。
建发致新作为专业型医疗器械流通平台企业,近年来实现了高速增长。2020-2024年,建发致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85.42亿元、100.24亿元、118.82亿元、154.43亿元、179.23亿元,五年CAGR达20.29%,这一增长率远高于医疗器械同期的8.60%复合增长率。在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和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崛起的产业政策下,建发致新的流通产业链布局和产品线布局较好地适应了政策调整,在医用高值耗材领域具有较强的行业地位和竞争力。
多维布局医疗器械流通生态,提升终端医院服务粘性
作为一家专业型医疗器械分销和直销一体化流通平台,建发致新以高值耗材为核心经营品种,积极发展IVD诊断产品,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分销和直销网络。据建发致新披露的招股说明书,2024年血管介入产品和外科产品占比超过70%,IVD产品占比增长快速。
高值医用耗材是医疗器械领域快速增长的细分领域。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5年)》的统计,2020年至2024年期间,国内高值医用耗材的市场规模由1,232亿元增长至1,675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7.98%。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年,国内高值医用耗材的市场规模将突破2千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血管介入产品这一细分领域,2024年行业规模为574亿元,建发致新99.67亿元的收入约占血管介入这一细分领域的17.36%。
与此同时,体外诊断作为现代检验医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人们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对于疾病的风险预测、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都有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5年)》的统计,2020年至2024年期间,国内IVD产品的市场规模由890亿元增长至1138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6.34%。
经过多年发展,建发致新已拥有全国业务子公司90多家。其中,在全国29个省份设有省级业务公司,在上海和北京也有大型批发分销业务公司。在客户网络方面,建发致新2024年服务超3,300多家医疗机构客户,对百强医院实现90%以上覆盖。
为了让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的产品更高效、更准确地流通到终端医院,建发致新构建了分销和直销一体化业务,拓展高值耗材、IVD诊断等医疗器械产品。该模式契合集采这个国家核心政策,取代了以往经销商层层加价的销售模式,保证国家集采的多批次产品非常高效地从厂家流通到医院,实现医疗器械产品的低成本、高效率供应。
在集采时代,建发致新全面对接生产厂家的集采产品落地方案。在高值耗材业务领域,目前为多个生产厂家的集采产品在医院提供供应解决方案,产品经营领域覆盖血管介入、骨科、外科等领域。在IVD诊断业务领域,为国内外重点生产厂家共同推进区域检验流水线落地,布局IVD诊断领域的集采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建发致新还自主开发了院端的"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SPD)管理系统"。该系统解决了医疗机构对医用耗材管理的一系列痛点、难点,实现对医院内医用耗材的日常采购、配送、使用、结算等过程的集中化和精细化管理,帮助医疗机构客户构建专业化、信息化的院内物流体系。该系统还能配合做好医保的精准结算,与医保精准支付改革相符。截至2024年末,建发致新已签约60家医院的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其中三级医院近30家,医疗耗材管理规模超100亿元。
在国家鼓励将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纳入医保保障范围的背景下,建发致新能够助力创新医疗器械加速实现商业化。据国家药监局数据,2020-2024年,国家药监局批准创新医疗器械数量分别为26个、35个、55个、61个、65个。截至2024年底,经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创新医疗器械共计315个。建发致新可将创新医疗器械的产品流、数据流、资金流实时与生产厂家共享,提升生产厂家的数字化营销和渠道管理能力。
随着医疗器械集采持续推进,医疗器械行业渠道扁平化和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建发致新作为专业型医疗器械流通平台头部企业,通过自主开发的分销和直销平台以及SPD管理系统,既契合国家集采及精准支付政策,又帮助生产厂家加速产品落地和创新医疗器械商业化,同时提升了终端医院的服务粘性,实现了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