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消费贷“2时代”来临:银行如何平衡利差与风险

2025-09-10 16:50:51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2025年9月1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的落地为消费金融市场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行业关于竞争格局、风险防控、业务转型及政策走向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金融界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国汪深入剖析政策影响与行业应对之策。政策覆盖范围限定

2025年9月1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的落地为消费金融市场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行业关于竞争格局、风险防控、业务转型及政策走向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金融界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国汪深入剖析政策影响与行业应对之策。

政策覆盖范围限定,中小银行短期面临竞争劣势

此次消费贷财政贴息政策主要覆盖16家国有大型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及5家消费金融公司,共计23家全国性金融机构。陈国汪指出,从竞争基础来看,全国性金融机构本身具备显著优势——客户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资金能实现跨区域调动,这与以地方经营为主的城商行、农商行及部分民营银行形成鲜明对比。

在具体竞争维度上,全国性银行的优势更为突出。一方面,其资金成本平均低于中小银行,在财政贴息加持下,能为客户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贷款条件;另一方面,凭借更大的经营规模、更充足的人才储备及更完善的IT系统,全国性银行的产品与服务体系更为丰富,可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政策落地后,全国性银行不仅能依托利好政策巩固原有客户群体,还可能吸引中小银行的优质客户转移,短期内必然会加剧行业竞争的不平衡性。”陈国汪表示。不过,他也强调,当前政策设定一年期限,带有明显的试点性质。若未来政策转为常态化,应将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纳入覆盖范围,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中小银行在地方特定消费领域的支持作用,避免行业出现结构性失衡。

平衡规模与风险,银行需匹配自身风控能力

随着消费贷业务扩张,资金用途管控与风险防控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监管部门明确要求,享受贴息的消费贷资金需严格把控用途,严防套取资金行为。同时,今年上半年部分银行已显现出消费贷风险压力,如何在扩规模与控风险间找到平衡点,避免不良率大幅波动,成为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陈国汪认为,银行业本质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需在规模增长、风险控制与盈利能力三者间实现平衡,而非仅关注其中两方面。他进一步分析,不同风控能力的银行应采取差异化策略:风控能力较强的银行,可适当下沉客户资质,服务信用水平相对较低但仍在可控范围内的消费者,通过精准风控实现规模与收益的同步增长;而风控能力较弱的银行,若盲目通过下沉客户资质来扩大规模,极易导致风险失控,推高不良率。

此外,银行的资本实力也需与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资本金雄厚的银行,对不良率的容忍度可适当提高,因其有充足资本抵御潜在风险;但对于资本规模较小、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接近底线的银行,必须严格把控客户质量,通过提升客户准入标准来控制不良率上升,避免加剧资本充足率压力。”陈国汪补充道。

利率进入“2时代”,零售业务模式面临转型考验

当前,市场普遍认为消费贷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利率实质进入“2时代”(即利率低于2%),这无疑压缩了银行的利差空间,对零售业务盈利模式构成挑战。对此,陈国汪表示,不同综合经营能力的银行需采取差异化调整策略。

对于综合经营能力强的银行,可借助消费贷业务积累的客户资源,拓展其他零售业务领域,如财富管理、信用卡增值服务、交叉销售等,通过多元化业务收入弥补消费贷利差下降带来的损失。而综合经营能力较弱的银行,则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对收益无法覆盖成本、盈亏难以平衡的消费贷业务进行规模削减,聚焦自身优势业务板块;二是若资本实力雄厚或留存未分配利润充足,且风控能力有一定提升,可尝试下沉业务空间,探索更贴合自身定位的客户群体与业务模式。

从行业整体来看,消费贷所在的零售业务板块正面临多重压力。陈国汪指出,当前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业务、车贷与消费贷等零售核心业务,均受经济下行影响出现不良率上升、收益下滑的情况,银行业整体零售业务面临转型需求。“部分消费贷业务表现不佳的银行,可考虑调整业务结构,减少消费贷领域投入,将资金转向盈利水平更高、风险更可控的业务领域,以优化整体收益与风险配比。”他建议,银行零售业务模式调整需结合自身资本实力、历史业务结构、不良率水平、客户结构、科技能力及人才队伍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转型方案,不可一概而论。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