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财讯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我国全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背景下,这一方案的出台为电力装备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行业内的上市公司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受此影响,电力设备板块在12日开盘后整体走强,科华数据开盘涨停,崧盛股份、卧龙电枢、触发涨停,大洋电机等涨幅超过9%。
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新能源装备营收稳中有升
报道称,近年来,全球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我国正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电力装备行业带来旺盛需求,整体来看,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形势良好。2025—2026年主要目标是: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新能源装备营收稳中有升;发电装备产量保持在合理区间,供给得到有效保障,新能源装备出口量实现增长;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带动作用加强,电力装备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年均营收增速7%左右,龙头企业年均营收增速10%左右;推动一批标志性装备攻关突破和推广应用。
从二级市场来看,电力设备是A股重要的行业组成之一,按照申万分类,电力设备共有395家,涵盖电机、电源、光伏、风电、电池、电网。其中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有望在政策的推动下实现新的突破。
特变电工是一家业务广泛的电力装备企业,申万分类为电网设备旗下的输变电设备,其在变压器、电线电缆等多个产品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变压器产品电压等级覆盖广,从低压到特高压均有涉及,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电网建设项目以及众多海外电力工程。在“疆电外送”等国家重点工程中,特变电工提供的变压器等装备发挥了关键作用,保障了电力的高效输送。在海外市场,特变电工参与了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如在塔吉克斯坦等国建设变电站,为当地提供稳定电力供应,积累了丰富的国际项目经验和良好口碑。
许继电气作为老牌电力设备企业,背靠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具有深厚的国资背景。公司以创新为驱动,围绕能源电力行业需求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产品涵盖智能变配电系统、直流输电系统、智能电表等六大类。在智能变配电系统方面,其继电保护系统凭借对电网运行特性的深入理解,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上优势显著;在直流输电领域,具备特高压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设备成套能力和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构建了全面的特高压业务体系。在国家电网的特高压项目招标中,许继电气多次中标,为特高压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与装备支撑。
国电南瑞则在电网自动化及电力系统软件方面优势突出,是推动电网智能化发展的核心企业。公司专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继电保护、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等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领域,国电南瑞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级电网调度中心,能够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分析与智能调控,有效提升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分布式能源接入、微电网建设等新兴领域,国电南瑞也积极布局,提供从技术方案到设备供应的一站式服务,助力新能源高效接入电网,推动能源转型。
龙头企业营收增长迎来新机遇
此次《工作方案》提出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新能源装备营收稳中有升,这对于龙头企业而言是重大利好。以特变电工为例,在变压器等传统电力装备领域,随着电网建设的持续推进,尤其是在城市电网改造、农村电网升级等项目中,对各类变压器的需求持续增长,特变电工凭借其产品质量与品牌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营收稳步增长。在新能源装备方面,特变电工布局的光伏逆变器等产品,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量的不断攀升,也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带动营收提升。许继电气在智能电表、直流输电系统等业务上,受益于电网智能化改造以及特高压工程建设的加速,同样具备实现营收快速增长的潜力,有望达到甚至超越年均10%的增速目标。
同时,方案要求发电装备产量保持在合理区间,供给得到有效保障,新能源装备出口量实现增长。国电南瑞在电网自动化设备的生产上,将依据政策要求合理安排产能,确保产品稳定供应,满足国内电网建设对智能化设备的大量需求。同时,随着我国电力装备技术在国际上竞争力的提升,国电南瑞等企业的产品在海外市场也备受关注。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对智能电网建设相关设备需求旺盛,国电南瑞通过技术输出与产品出口,有望在新能源装备出口领域取得突破,拓展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全球影响力。
《工作方案》强调推动一批标志性装备攻关突破和推广应用,这将促使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例如,许继电气聚焦能源电力行业“卡脖子”技术,持续投入研发资源,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先进储能技术等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政策的支持将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快研发进程,推动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特变电工在高压、特高压变压器的技术创新上,也将借助政策东风,联合科研机构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更高电压等级、更高效率变压器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产品更新换代,并加快在实际电网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提升我国电力装备在全球的技术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