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创新药行业迎来历史性转折点。据中邮证券研究报告统计,上半年A股21家创新药企业营收同比增长42%,H股32家企业营收增长10%,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龙头企业国内销售额突破75.7亿元和26.4亿元。这一数据不仅标志着国产创新药从“研发投入期”迈入“商业回报期”,更揭示了国内需求崛起、政策红利释放、研发投入加码的三重增长逻辑。
国内需求爆发:医保放量激活市场潜能
中国创新药的内需市场正成为增长核心引擎。恒瑞医药上半年不含对外许可的创新药收入达75.70亿元,同比增长14.5%,艾瑞昔布、瑞马唑仑等产品通过新适应症获批持续扩大市场份额。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胶囊在中国市场销售额达11.92亿元,同比增长36.5%,其另一款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销售额26.43亿元,医保准入推动医院覆盖率提升至80%。
细分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亿帆医药旗下亿立舒和易尼康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9.57%,先声药业创新药组合扩展至10款产品,收入同比增长26%。翰森制药7款商业化创新药贡献61.45亿元收入,同比增长22.1%。平安基金医药精选基金经理周思聪指出,80%的创新药企将在2025年迎来收入放量,国内市场商业化能力已进入质变阶段。
政策与市场形成共振效应。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医保基金累计支付谈判药品4100亿元,带动销售超6000亿元。京新药业的地达西尼胶囊纳入医保后上半年营收5500万元,贝达药业4款纳入医保的创新药实现快速放量。商业健康险的补充作用逐步显现,2024年商保支付占比7.7%,预计2035年将提升至44%,形成多层次支付体系。
政策红利释放:16条措施重构产业生态
政策支持成为创新药发展的关键变量。2025年6月发布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首次确立“商保创新药目录”,覆盖未被医保覆盖的高价值创新药。国家医保局同步推出“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允许创新药在上市初期获得更高定价自由度和价格保护期,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副总裁赵伟评价此举“破解了研发回报不足的行业痛点”。
审批效率提升加速产品上市。国家药监局通过优先审评、突破性疗法认定等机制,将新药审批周期从5年缩短至3年以内。恒瑞医药的瑞维鲁胺、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等产品通过快速通道实现商业化提速。2025年上半年,43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同比增长59%,其中肺癌、糖尿病等领域产品填补临床空白。
国际化政策同步推进。国家药监局支持企业同步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恒瑞医药的HER2 ADC药物SHR-A1811、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已在50多个国家获批。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金额达484.84亿美元,ADC和双抗药物占比近60%,技术出海成为新增长极。
研发投入加码:38.7亿元构筑长期竞争力
创新药企并未因商业化成功缩减研发投入,反而形成“收入反哺研发”的良性循环。恒瑞医药上半年研发投入38.71亿元,推进100余个自主创新产品临床开发,覆盖400项全球临床试验。百济神州研发费用72.78亿元,占营收比重41.54%,计划未来18个月在血液瘤和实体瘤领域实现20项里程碑进展。
技术突破重塑行业格局。华东医药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3.75%,布局80余项创新药管线;先声药业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百亿元,全球管线超60个。国际咨询机构Citeline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药物研发中份额接近30%,首创新药管线达1775种,占比全球19%。ADC和双抗领域表现尤为突出,2025年上半年交易额分别达172.7亿和114亿美元。
头部企业构建平台化优势。翰森制药打造“上市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管线梯队,恒瑞医药的ADC技术平台已产出全球首个HER2突变肺癌治疗药物。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数据显示,2025年license-out交易金额占全球30%,标志着中国正从“技术跟随者”转向“规则制定者”。
中国创新药行业的蜕变印证了从“资本驱动”到“价值创造”的转型逻辑。随着国内需求持续释放、政策体系完善、研发实力进阶,这一赛道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领先”,为全球医药创新注入中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