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7日,2025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在厦门举办,本次论坛紧扣“释放大金砖合作潜力,实现包容可持续工业化”这一核心主题,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等领域,为全球政、产、学、研各界搭建高端交流平台,促进产业政策协同共进,拓展企业合作新机遇。
在此次行业盛会上,海博思创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张剑辉应邀出席新能源制造业分论坛,并发表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应用与实践》的主题演讲,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以下为演讲内容节选:
储能市场规模扩张与政策转向并行不悖
近年来,全球新型储能市场规模持续高速扩张,为新能源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新增储能预计达72GW/193GWh,中国凭借庞大市场需求,稳居最大单一市场地位,全年预计增量超过38GW。
政策层面亦迎来重大调整。年初,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136号文,推动新能源上网市场化电价改革,新型储能发展模式从政策导向型向市场驱动型加速转变。与此同时,两部门还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大力倡导人工智能与能源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储能智能化运行。
新型储能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其间歇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新型储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调度难度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储能系统集成技术虽处于快速迭代期,但部分设备制造企业仍停留在供给侧硬件堆叠的传统模式,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全链条数据闭环管理,难以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
中电联统计报告显示,2022 - 2024年新型储能电站系统效率虽逐年提升,但整站综合效率与设备转换效率存在7%的差距,大量能源在无效转换过程中被损耗。究其原因,电芯一致性问题突出、设备故障及老化、电池性能衰减、运维不专业等问题难辞其咎。
全生命周期闭环数字化管理破局之道
储能作为一个高度复杂且动态时变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与优势互补,对系统集成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类似整车制造工艺,它需要高效整合不同层级的软硬件资源,实现各环节的精密协同。
为有效应对上述挑战,储能系统亟需建立全生命周期闭环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以实现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全方位重塑储能系统的技术生态,从项目规划、设备设计、预测运维、智能调度到安全监控,AI技术已成为提升储能系统效能、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驱动力。
●从前端研发阶段便建立精准的数字化建模,打通功率模型、热模型、安全模型、算法模型、机械模型、寿命模型等多维度数据通道。
●在生产制造环节,要建立全链条可溯源的生产数据体系,实现柔性制造、数据追溯、标准工艺控制、品质保障、智能调度与快速交付的有机统一。
●工程建设阶段,储能系统需实现全链条数据覆盖,通过实现预测性维护,确保管理安全。
●后期运维过程中,要对电站的在线率、电力电量、能效、寿命、可靠性进行多维度状态评价,深入分析设备偏差及其成因,构建完善的电站状态评价机制,实时守护电站安全。
●在运营阶段,AI赋能新能源与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包括基于AI的精确价格预测系统、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超短期功率预测修正系统、现货场景下实时优化控制策略,并通过算法模型的自更新迭代,实现高度智能化的实时收益可视化、可衡量。
这一系列创新举措的落地,离不开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协作。各方需共同推动AI、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数智技术在储能领域的深度应用,实现全产业链价值的全面提升。
立足“大金砖合作”这一广阔平台,未来,海博思创将持续深化资源对接与沟通,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同,谋求创新合作发展,积极贡献智慧结晶与实践力量,为金砖国家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注入创新活力